80后女老板全球送快递:从中东到30个国家的“毛细血管”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雷若馨   2025-09-29 16:29:1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若馨深圳报道

9月的墨西哥城街头,一辆印着“iMile”logo的配送车正穿梭在城市街巷中。司机根据手机系统提示的动态路线,熟练地避开交通拥堵区域,将包裹送到一家皮具店——这里是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在拉美布局的线下体验点。

这样的场景,如今已遍布中东、拉美、欧洲等地区的30个国家,而背后的操盘手,是有着近20年海外生活经历的80后女企业家黄珍。

(iMile创始人、CEO黄珍/受访者供图)

黄珍的创业想法萌生于一次切身的消费痛点。“在中东生活时,我网购经常遇到包裹送丢、地址说不清的问题,当时就想,为什么本地物流服务不能做得好一点?”

2017年,当多数中国物流企业还在聚焦国内市场时,黄珍带着对中东市场的理解,成立了iMile,从“最后一公里”配送切入,开启了一场全球化的物流突围战。

从中东到墨西哥:“70%+30%”复制方法论

彼时的中东跨境电商市场,正处于“高增长+低服务”的矛盾中:电商渗透率逐步提升,但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地址体系混乱(多数区域没有精细门牌号)、COD(货到付款)占比高达98%,而签收率却不足50%。

黄珍回忆,当时,中国跨境电商“四小龙”正在中东扩张,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把货送到”,而是“把货准确送到、把钱安全收回”。iMile最初的核心任务,就是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通过搭建本地化配送网络,与社区建立沟通机制(比如提前确认收件时间、协助核对模糊地址),iMile提升了COD签收率,成为众多头部电商平台在中东的物流合作伙伴。

这段经历让黄珍摸清了跨境物流的底层逻辑:“出海不是复制中国模式,而是适配本地需求”。中东市场的多元化人才结构,让iMile早期得以快速组建跨文化团队。

当中东业务步入正轨后,iMile的扩张路径成为了最受关注的问题。“无数人问我们,能不能把中东模式复制到全球?”黄珍的答案是“能,但不全能”——在她看来,跨境物流的区域复制,存在一套“70%+30%”的方法论。

所谓“70%”,指的是iMile在中东沉淀的系统、流程和客户痛点理解。比如物流运营的核心系统(涵盖订单管理、路由规划、分拣调度)、对电商客户需求的响应机制,这些能力可以直接“复制”迁移到新市场。而剩下的“30%”,则必须“从头构建”,包括本地人才结构、文化习俗、合规成本等。

墨西哥是这套方法论的第一个“试验田”。

2021年,iMile进入墨西哥时,当地电商市场还未像如今这般“火热”,但黄珍团队看中了其“靠近美国市场、消费能力中等”的特点。为了啃下这“30%”的硬骨头,iMile从中东外派了成熟骨干团队——其中包括一位曾任职UPS、负责沙特运营的“一把手”,由他牵头搭建墨西哥的配送网络、仓储体系和本地运营。

这套“成熟市场骨干+新市场复合团队”的打法,后来被复制到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截至2025年,iMile已在30国实现“末端配送网络”覆盖。

支撑这一扩张的,还有其“重技术赋能轻资产”的策略——将资金重点投入系统研发,通过技术提升现有资源的效率。截至2025年,iMile全球研发人员超500名,连续三年技术投入增速达100%,并在深圳、杭州、上海和北京建立了四大研发中心。

“物流是前置投资极高的行业,创业公司不能all in重资产。”黄珍算了一笔账,仅在墨西哥搭建全国网络的投资就超过1亿美元,若每个新市场都全盘自建,资金压力会压垮公司。因此,作为创业公司的iMile把资源更聚焦在“最后一公里”,选择靠数据闭环和算法把本地资源盘活,“不一定非得重资产,也可以把盘子打得很好。”

全球物流“后来者”的技术破局

在跨境物流行业,DHL、FedEx等巨头早已占据商务件市场,但iMile却在电商件领域找到了生存空间。

“我们和这些传统巨头不是一条赛道。”黄珍的判断很清晰:DHL做的是“时效优先、不计成本”的高价值件,如芯片、文件,而iMile聚焦的是“成本优先、时效稳定”的电商件。“客户对我们的期待是5-7天内98%准时达,以及全链路可视化——他们要知道包裹在哪、有没有清关、什么时候能派。”

要满足这一需求,技术成了iMile的“弯道超车工具”。在9月23日,iMile首次对外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智慧物流”算法模型。该模型涵盖智能地址、智能地图、智能分拣、智能预测、智能路由、智能末派六大模块。

快递派送从经验依赖转向智能决策。“比如在澳大利亚,商业区的派送时间通常比住宅区更紧张,系统会根据实时路况和地址信息动态调整路线,保障包裹在商店营业结束前送达,避免派送延误。”iMile CTO文彦峰解释,这套算法的核心是“让同一条运营管道承载多种需求”,比如正向配送、逆向退件、大件运输,“就像一根水管既要跑自来水,也要跑牛奶,还得根据流量调整粗细,难度很高。”

技术投入的效果,直接体现在运营效率上。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iMile的日签收率已经达到99.5%;在地址模糊的中东市场,智能地址模块将端到端派送时效缩短了24小时;在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市场,则实现了对100%运单的全链路、分段式时效监控。

(iMile海外配送/受访者供图)

此外,黄珍提到了一个推动技术迭代的重要“催化剂”——行业领先者和成熟市场的实践经验。

从全球市场来看,国际物流巨头及其所推动的跨境电商生态在标准化、流程优化方面一直是引领者。例如在中东、拉美、欧洲,业内普遍使用“亚马逊物流那一套语言”:DSP(Delivery Service Partner或人力外包/司机服务伙伴),EDSP(带仓的司机/配送伙伴)等,对于行业体系影响极深。

随着以“出海四小龙”为代表的中国背景平台在拉美、中东崛起,iMile的订单量迎来爆发。“物流是跟着商流走的”,黄珍认为,这些平台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市场格局,“新平台需要灵活的物流合作伙伴,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海外物流行业的“三重困境”

在大众看来,中国成熟的快递模式出海是“降维打击”,而事实并非如此。黄珍认为,中国经验好比能提供参考的“后视镜”,但开车时若只盯着后视镜,很容易“开进沟里”。

从iMile的实践中,不难窥见海外物流行业的共性困境。

首当其冲的是基础设施差距。中国的快递效率源于高订单密度、精细地址库和完善的道路系统。而新兴市场的电商渗透率大多低于10%,远不及国内数据(20%~30%);地址靠邮编划分,颗粒度粗;道路拥堵频发,如墨西哥交通事故可能导致道路堵塞数日。

“在国内,一个区域集中数百订单可迅速完成派送;而在欧洲,派送相似单量可能需行驶130~150公里,在墨西哥更是需要行驶约200公里。”黄珍无奈地说,这种差距不是靠技术能完全弥补的,“我们能做的,是用算法优化路线,但解决不了订单分散的根本问题——这需要等电商渗透率提升,而这需要时间。”

其次是本地化人才缺口。跨境物流需要的是“懂物流+懂IT+懂本地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但多数新兴市场的本地员工,要么“懂物流但不会看数据”,要么“懂IT但不了解物流场景”。iMile的解决方案是“内部培养”:让应届生先进入产研部门,学习系统和数据分析,再派往海外市场做运营,“将来我们的管理者,可能都是产研出身、一线运营成长起来的。这样才能打通技术和运营的断层。”

最后,是竞争与成本压力。随着更多市场参与者进入中东、拉美,价格战逐渐显现;而地缘政治带来的清关政策变化,也增加了运营成本。黄珍认为,未来3-5年将是行业的“分水岭”——能沉淀“系统能力+本地资源”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存活。

目前,iMile已在中东各国实现100%覆盖,在墨西哥、巴西等拉美核心市场的覆盖率超过95%,并在欧洲、澳新等地区稳步拓展。未来五年,公司计划将服务范围扩大至100个国家,进一步构建全球核心物流网络。

对于当下的发展方向,黄珍的规划很明确:继续聚焦科技和本地化,在坚持“五年一百国”的战略下,节奏会“更谨慎”——“我们不会为了扩张而扩张,每个新市场都要满足电商渗透率达标、合规成本可控、有客户需求这三个条件。”

“上一代国际快递公司(DHL、UPS)已有近百年历史,它们的模式源于‘文件时代’;而我们这代企业,诞生于‘电商时代’,有机会用技术重构物流效率。”黄珍相信,“未来一定有东方物流企业成为全球行业的新标杆——我们希望成为其中之一。”

傍晚时分,墨西哥城的配送车完成了最后一单派送。司机在系统里点击“完成”,数据实时同步到iMile的后台系统,运营团队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全局优化,提升配送效率。支撑这一切的,是分布在深圳、杭州、上海和北京的工程师团队——他们持续迭代和维护系统,让每一次派送都能融入智能的全球网络。这一幕,或许就是跨境物流行业的未来:用中国的技术能力,适配全球的本地需求,在“最后一公里”的赛道上,展现中国方案带来的高效节奏。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