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实习生房钲杰北京报道
(“桦加沙”未来96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图源:中国气象局官网)
9月22日,中国气象局举行台风“桦加沙”媒体通气会。随着十一黄金周临近,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正逼近我国华南沿海,或将对假期出行及多地生产生活造成显著影响。
“桦加沙”比肩“山竹”“彩虹”,
预计登陆阳江附近沿海地区
通气会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介绍,截至9月22日14时,“桦加沙”中心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偏南方向约1000公里的巴士海峡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6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1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340~48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60~20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80~120公里。预计台风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穿过巴士海峡后,于9月23日凌晨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9月24日凌晨至下午在广东惠州到海南文昌一带沿海登陆,登陆强度可达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14~16级),登陆后强度将逐渐减弱。
王海平指出,“桦加沙”目前强度已达超强台风级,未来两天强度将基本维持或略有波动,登陆前仍将保持超强台风级或强台风级强度。研判显示,台风预计登陆范围介于广东惠州至海南文昌一带,其中最大可能登陆地点为阳江附近沿海地区。
而从历史同期来看,秋季出现超强台风并非罕见。王海平介绍,2023年的“小犬”、2022年的“奥鹿”等都达到了超强台风级。“桦加沙”的降水主要影响华南沿海地区,将带来极端强降水,对北方地区的远距离降水影响目前来看并不明显。
为何“桦加沙”强度如此大?王海平分析,主要因为秋季海洋经夏季持续加热后的高海温、较弱的垂直风切变,以及来自西南季风和副高南侧东南气流的充足水汽输送。此外,秋季台风与北方南下冷空气相遇后,会加剧暖湿空气抬升,容易导致极端降水。
王海平补充道,“桦加沙”的路径与去年的“摩羯”有相似之处,需警惕其后期给华南沿海带来的强风雨影响。去年的“摩羯”曾以62米/秒的强度登陆海南文昌,成为仅次于“威马逊”的登陆海南第二强台风。
减少不必要外出!
广东全省做好巨灾防御准备
临近“十一黄金周”,在“桦加沙”影响下,我们如何做好防范措施?
通气会上,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工冯蕾表示,未来3天,广州长隆度假区、白云山风景区,厦门鼓浪屿等多个5A景区将出现强风雨天气。景区需做好防范措施,公众应避免前往山地、海滨等区域,已外出人员要密切关注预警信息。
在公共交通方面,预计9月23日~26日,粤、桂、琼、闽、赣、湘、黔、滇等地多条高速路段交通气象灾害风险较高,其中广东、香港境内的京港澳、沈海等高速局部路段风险高,需防范道路积水、边坡滑坡等次生灾害。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巡查管控,公众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如需出行应提前规划路线。
港口航运方面,9月23日~25日,广东惠州港、深圳港、珠海港,广西北海港,海南海口港等多个港口气象风险高,需提前做好防风加固并适时停止作业。
能源电力设施方面,受风暴潮影响,地下电力设施进水风险高,华南沿海部分火电厂和LNG站可能因设备进水停运。强风可能导致输电线路倒塌、风电场叶片断裂、光伏电站组件被掀翻等风险。冯蕾建议加强设备巡视加固,预置抢修队伍和应急物资,并强化部门沟通和预警发布。
广东气象部门预计,“桦加沙”将以时速15至20公里向西北方向移动,将于9月23日凌晨前后移入南海东北部海面,趋向广东海面,并有可能于9月24日前后(较大可能9月24日凌晨至下午)以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在广东中西部沿海地区登陆。
广东气象部门称,“桦加沙”强度极强、风圈范围大,具有极端性,将给南海中北部海面、广东海面及市县带来严重风雨浪潮影响,需提前做好巨灾防御准备。
海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郝丽清在通气会上介绍,“桦加沙”对海南的影响主要在9月24日~25日,若在海南岛东北部文昌一带登陆,强度可达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海南省的防范重点包括北部和西部港口的渔船管理与加固、琼州海峡停航管理,以及海口地区因天文大潮可能出现的道路积水和地下空间受淹风险排查。
经综合研判和应急会商,中国气象局启动台风二级应急响应。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云南等可能受影响的省级气象部门根据实际研判启动相应应急响应,各单位严格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做好各项工作。中央气象台9月22日15时发布台风橙色预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香港天文台于9月22日已发出热带气旋一号戒备信号,同时计划于当晚9时40分改发三号强风信号;预计香港9月23日稍后天气开始急速转坏,天文台会考虑在当日13时至16时改发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预计9月24日香港天气持续恶劣,将吹烈风至暴风,离岸及高地风力可能达飓风级别,伴有频密狂风大骤雨及雷暴,海面有非常巨浪及涌浪,天文台已警告市民需远离岸边并停止所有水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