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关心未来十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机会,关心钱该往哪里投、机会在哪里,那么今天这条内容你一定要认真听。
就在不久前,国家印发了《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可不简单,它直接点明了未来十多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全景路线图”和“投资指南”。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7%,速度起来了,但质量和深度还远远不够,这份《意见》正是要把我们的城市发展从“量的扩张”真正推向“质的提升”。
我们请教了权威的城市专家,来给这份文件划重点!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一个形态+两大支撑”。“城市群、都市圈”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而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包括县城,就构成了两大支撑端。这超越了过去“大中小城市齐步走”的旧思路,转向更务实、更聚焦的发展模式,那么投资逻辑当然也要改变。
我们总结了3个方向的投资赛道。首先,那“主战场”必须是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40%以上,下一步将重点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比如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产业链协同创新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机会。而成渝、长江中游这类新兴增长极,将聚焦同城化——像跨市通勤网络、产业协作园区,不仅提升效率,也带来可持续回报。
其次,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逻辑也在转变:从“做大”转向“做强”。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会更聚焦核心功能,比如北京聚焦科技创新、上海主攻金融开放,要注意啦,跟这个相关的国家实验室、高端研发平台、跨境金融平台将会成为投资热点。同时,非核心功能疏解带来的产业承接地、协同基地建设,也有快速形成产能的机会。特别值得留意的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像湖北襄阳、河南洛阳等,这些地方可能在“十五五”期间获得更多资源倾斜。
除了上面两大热点,中小城市和县城也是不可忽视的“潜力股”。一些人口仍在快速流入的中小城市,比如浙江某些县城,一年能新增五六万人,学校、医院、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极大,投资确定性非常高;都市圈周边的县城,比如江苏昆山的花桥,正在对接上海产业外溢,配套厂房、人才公寓都是机会;就连收缩型城市,比如辽宁阜新搞风电、黑龙江伊春做生态旅游,虽然短期回报慢,但符合绿色转型大方向,具备长期价值。
可以说,未来的城市投资不再依赖于土地财政和规模红利,而是“功能适配+效率提升”的精准投资。判断一个城市项目是否值得投,关键要看它是否真正提升了城市的某种“能力”,比如城市群的协同能力、超大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县城的公共服务能力,或是特色城市的转型能力。哪怕是一次老旧小区改造、一片闲置厂房活化、一项风电配套工程,只要卡准“高质量”主线,就可能同时兼备社会效益与资本回报。
说到底,这场面向未来的城市体系重构,本质上是一场“投资逻辑的重构”。从城市群一体化项目到县城公共服务配套,每一项投资都需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才能在十万亿级的城市投资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出品:财经早察工作室
总统筹:陈晨星
执行统筹: 祝乃娟
监制:洪晓文曾婷芳
主播:董静怡
编辑:洪晓文
剪辑:实习生苏磊
设计: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