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
文 | 悦言
在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时刻,沉淀为永恒的记忆;总有一些重大抉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创举。45年前,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滚滚春雷中孕育而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落下“关键一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开始了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45年来,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一代代特区建设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四十五载光阴流转,四十五载沧桑巨变。
当年的蛇口开山炮声犹然在耳,如今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机勃勃。回望45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一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一)
为什么是深圳?
1979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向党中央提出兴办对外加工贸易区的建议。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创造性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等经济特区获批设立。自此,深圳肩负起先行先试、开路探路的历史重任,开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劈波斩浪的伟大航程。
从地理位置看,深圳紧邻香港,具有对接国际市场优势。
深圳与香港陆地接壤、隔河相望,这种“一步跨到香港”的区位优势不可替代。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已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市场经济比较成熟,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丰富。深圳凭借地理邻近性,可以通过香港解决初期“无国际港口、无外贸渠道”等短板,快速打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通道。例如,早期深圳的“三来一补”企业(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其原材料进口、产品出口几乎都是通过香港完成的。同时,深圳与香港的人员往来早已存在,深圳市民也更早接触到市场经济观念、国际产业动态,推动改革开放的思想阻力相对较小。
从战略布局看,深圳一张白纸,便于画出最美最好的画。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还是一个人口只有几万人的边陲小镇,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没有建立大规模的传统产业和大型国企,年产值不足亿元。然而,“起点低”反而成了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要优势:一是拥有大量尚未开发的土地、滩涂,土地征用和开发成本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传统大城市;二是几乎没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重工业包袱”“国企体制惯性”,政府管理体系更精简,政策落地阻力更小……可以说,正是因为“一张白纸好画图”,使深圳经济特区能够按照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绘就了经济特区最美最好的画。
从发展基础看,深圳先行探索,蛇口模式提供宝贵经验。
试点先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经济特区正式设立前,深圳蛇口已经开启“局部试点”。1979年7月,蛇口炸响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不仅拉开了蛇口工业区建设的序幕,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首开“四分钱奖金制”改革,打破奖金分配“大锅饭”,开启分配制度改革的大幕;率先试行干部、职工招聘制,引入竞争上岗,打破“铁饭碗”;吸引外资建设厂房、码头,探索“土地有偿使用”;建立市场经济导向的管理体系,减少行政干预……蛇口的成功实践,不仅证明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也让中央更加坚定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决心。
诸多优势叠加,让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在深圳形成“峡谷效应”,也让深圳成为经济特区最好的“试验田”,并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
深圳为什么行?
45年来,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以改革、开放、创新为三大动力,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以拔节向上般的增长速度,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01.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8.8%,经济总量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
以改革破局开路,从“政策洼地”到“制度高地”。
45年来,深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奏响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从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到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从率先进行价格改革,到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用工和分配模式;从率先出台政府采购地方性法规,到率先开展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试点……深圳一路“敢为天下先”,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破除了一系列不适应生产力、束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
新时代以来,深圳继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特别是2020年10月,中央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今年6月,中央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支持深圳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等方面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这些年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落地成效持续深化,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先后分3批次向全国复制推广深圳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
以开放链接世界,从“要素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
45年来,深圳坚持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引全球投资,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具体来看,1980—2001年,深圳率先实行“三来一补”等特殊政策,激活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流动活力,奠定外向型经济的基础;2001—2012年,深圳以商品与资本流动开放为核心,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从“特殊政策”转向“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准入,推动货物、服务、资本双向流动,实现“世界工厂”能级提升。
新时代以来,深圳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让各类企业更容易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发展快。比如,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全国首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在深圳前海成功落地;不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圳智造”正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架起一座座合作共赢的桥梁……2024年,深圳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提升到6330.96亿美元,年均增长23.9%,总量居内地城市第一位;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0%,连续32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以创新厚植优势,从“跟随模仿”到“开创引领”。
45年来,深圳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了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到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从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家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几乎为零,到目前拥有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6G技术、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孕育出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深圳成功跻身于全球创新价值链中,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都”。
新时代以来,深圳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着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占GDP比重6.46%;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93.3%,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56万亿元……深圳以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不断展现新作为,让心怀梦想的各路才俊源源不断集聚深圳、扎根深圳。
回首过往,深圳经济特区之所以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之所以有一次次突破、一次次率先、一次次引领,根本上离不开改革、开放、创新提供的强大动力支撑。
(三)
深圳如何再出发?
深圳经济特区45年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新征程上,深圳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历史使命,必须重整行装再出发,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保持经济特区建设正确方向。
旗帜引领方向,使命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为深圳擘画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宏伟蓝图,赋予深圳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机遇。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重托,深圳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奋力建设好新时代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尖兵。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深圳当牢牢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深圳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新征程上当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努力实现到2035年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目标。
(四)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
莲花山上,邓小平同志铜像矗立在山顶平台上,深情注视着脚下这片土地,健步向前的姿态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莲花山顶俯瞰深圳,深情寄望: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深圳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向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向内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锚定新的目标奋跃而上。时间,正在开启新的书写;深圳,正在谱写新的华章。
深圳自当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永不僵化的改革志、永不停步的开放潮、永不懈怠的创新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