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创样本:穿越“达尔文之海“新路径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红霞   2025-08-26 13:44:2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红霞吴文汐实习生叶斯哈尔沈昕武汉报道

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湖北省交出“十四五”答卷。成绩背后,是湖北将科技创新这个“最大优势”成功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从投资、消费到就业等各个维度,湖北省内各城市用自己的方式和特色,共同绘就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8月2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首站来到武汉市。作为全省科教资源最丰富、最多元的城市,武汉担当起“支点建设”战略目标的“先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着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达尔文之海”的痛点予以组织创新,探索出激发区域经济活力的“武汉样本”,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

 湖北青创园:全周期护航青年创业,破解 “从 0 到 1” 产业化难题

“针对此前完全被国际市场垄断的动物生理无线遥测系统,我们实现了零的突破。”8月25日下午,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一栋14层的楼宇里,年轻的环岛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敏手举着转化完成的成果,自豪地说,“这个产品就是把一个非常小的芯片植入动物体内,用于记录小鼠的脑、电、心等器官动态,同步还可以测血压、测心跳和呼吸频率等等这些生理指标,其可用于动物实验领域,目前已在一些科研院所批量化使用,后续还将进一步扩大应用场景。而这一产品我们其市场规模至少在10亿级。在过去20-30年间只有海外一家公司生产这一产品,对比来看,当下我们的产品性能更好、采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0%。”

 在完成技术突破的同时,环岛生物这家创立于2022年的年轻企业,在两款主打产品的支撑下,今年营收规模有望达到900万元,企业规模也扩大至17人。

李敏团队创业成功的背后,则是湖北省围绕青年创业打造的“梦工厂”模式的小试牛刀。在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这栋总建筑面积 1.9 万平方米的园区,被精细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域,孵化面积是1.6万方,三年来累计孵化企业254家,目前在孵194家。“园区按照企业的成长点分两层孵化区,打造既是上下楼也是上下游的生态链。”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董事长徐杰介绍。

这种底气,源于园区构建的“1+N”模式与“1+8”青字号服务体系。除此之外,湖北青创园联动高校、政府、大企业共建 N个合作园区,与多所高校形成产业矩阵,通过 “资建出块、共建联建、联盟赋能”,将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辐射全省。而“1+8”服务体系则聚焦青年需求,从创业培训、政务代办、法务咨询,到青创赛事、青展会、青创智库,覆盖创业全流程。

这一模式降低了青年创业的风险与成本。“我们一直在得到园区在人才、租金、市场等各方面的赋能,企业能在短期内专注研发,达成当下成效,”李杰感慨道。

在湖北,类似的企业和人才的“孵育”案例还有很多,更多“育苗政策”投向青年创业人才,并快速转化为肉眼可见的成果: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王杰进行的项目天达智能,聚焦氢能领域传感器;大学生创业企业慧观生物完成两轮融资,估值达3亿元,2024年营收增长5倍;创现科技已自建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球38个国家,月销量超1万台。截至2025年8月,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累计孵化企业 254 家,在孵194家,带动青年就业2500余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9家,获知识产权超 1197 项,成为武汉科教人才知识转化的重要载体。

“以链式孵化、要素孵化和生态孵化为服务特色,”徐杰介绍,当前这一模式还在湖北全省复制至41家。“我们给他们在服务体系、团队培训等方面赋能,通过全省青年创业带动的就业达到5万人次。”而湖北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这栋楼里,延展至全省。

武创院:市场化机制破解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依然被视为“达尔文之海”。围绕这一全域的难点和痛点,除了上述不同类型的育苗工程外,武汉还在组织创新领域探索,设立武汉创新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武创院是省、市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聚焦‘政府不能做、高校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必须要做’的事,围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省市优势产业,链接国内外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头部投资机构等创新资源,遴选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打造形成以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单元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当日,在武创院内,显示大屏的内容道出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核心痛点的解决方案之一。而与其他研发机构不同,自2022年4月正式运行的武创院,以市场化运营为突破口,搭建起“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的创新体系,成为武汉穿越“达尔文之海”的另一关键支撑模式。

走出实验室,“按需供给”。武创院搭建的“科创淘宝”平台,让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例如,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将一批知识产权上传平台后,本地民营企业很快找上门,提出研发高危带电作业机器人的需求。双方快速签约,共同研发出身高 1.8 米、能举 50 公斤重物的“劳动者1号”人形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带电运维。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针对每增加玉米籽粒蛋白含量1%可以实现数百万吨大豆进口替代的需求,迅速厘清了技术难点,定向开展遗传改良技术研发,成功培育出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品种,目前这些品种已经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

市场化的资金支持机制,更让早期项目“活下来”。武创院以财政资金“拨转股”方式支持早期高风险项目,企业方也投入部分资金,一起匹配团队、市场、政策等方面资源,分担技术产品化的风险,帮助企业快速起步。待项目成熟后,再由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发起产业基金进行投资,分担产品商品化中的市场风险,构建起“早期拨转股+成长期股权投资”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 

针对青年人才,武创院联合各方设立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青年人才和大学生优质创新创业项目,给予项目公司10万元至100万元不同等级资金支持。创业导师团定期开展“导师开放日”,惟楚学院组织加速训练营,帮助青年创业者对接产业链资源。2025年7月,“π 动未来・青创汇”路演活动在这里举办,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项目为大学生团队解决所需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

截至2025年8月,武创院已设立90余家创新单元,包括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市场化机制为主导,聚焦产业化和企业孵化,这是我们跟其他研发机构不同的地方,”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解释,这种模式下,武创院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整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全链条资源予以赋能。

武汉全域突破:从单点创新到产业集群,撑起高质量发展骨架

青创园的“育苗”能力与武创院的“转化”效能,探索出来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效应,正汇聚成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十四五”期间,武汉以科教人才为引擎,在经济总量、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在科技创新方面,武汉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13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跃居副省级城市第2。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29家居全国城市第3。

经济总量持续跃升是最直观的体现。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台阶1.77万亿元增至2.1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 10、中部第 1,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四五”以来,全市推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3280 个,完成投资 3.38 万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更是迈向万亿规模,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能级的提升则更为亮眼。武汉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位列全国第5、全球第13,《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升至全国第5、全球第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6259家激增至1663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2600 亿元,居副省级城市前3。一批 “全球首” 成果涌现: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全球首台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装备、7 纳米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汉江国家实验室的获批,更实现武汉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

营商环境与要素集聚的优化,为创新添砖加瓦。武汉不断推出营商环境改革措施,“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位列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第 5,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首创人才注册制、评价积分制,3人及2团队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奖”;设立武汉基金、政策性科创种子基金,重点支持硬科技项目。这些举措不仅吸引投资,更留住了人才。

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亦不可忽视,青山区的实践成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曾经“码头林立、砂石遍地”的青山江滩,如今变身生态、活力、人民三位一体的滨江空间:绿化覆盖率达 80%,每年增碳汇723吨、释氧2400吨,江滩湿地的建设逐渐引来青头潜鸭、小天鹅等珍稀鸟类;国家沙排训练基地落户于此,2025 年成功举办世界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2026 年武汉马拉松终点将永久落户;江滩内的婚姻登记点、文创街区、工业遗产公园,每年服务市民超百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青山江滩的蝶变,是武汉以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这条以创新破解成果转化难题、以人才驱动产业升级的路径,不仅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更为全国科教资源富集地区提供了参考路径。

湖北省副省长黎东辉表示,湖北做大做强“金字塔科技力量矩阵”,至今,已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汉江国家实验室由筹转建,8个大科学装置加速迈向世界一流,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4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64家,10家湖北实验室高效运行,全省汇聚了82位院士、41.5万研发人员、1121万技能人才。

通过滚动实施“61020”全链条攻关,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500亿元、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今年上半年,产出全球首款北斗全频点高精度芯片、全球最高强度平顶脉冲磁场、全球最快磁悬浮技术等1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全球首台高速高精智能重型机床等3款世界级标志性工业母机产品。

湖北已形成“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探索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收入分配等改革。重构“创投+产投”政府引导基金体系,设立政府主导的7000亿投资基金群,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万家、五年增长2.8倍,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3万亿、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万亿台阶。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