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向“汕”!这座经济特区的45年,藏着怎样的腾飞密码?

南方+  
2025-08-26 11:52:45

  南海之滨,三江汇流。45载改革浪潮激荡,书写着一座城市的奋进史诗。

  1980年8月26日,汕头经济特区正式建立,成为改革开放浪潮中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45年风雨兼程,汕头从昔日的海滨小城发展成为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今日汕头,处处焕发勃勃生机。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车水马龙的现代化港口,日新月异的产业园区,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更令人瞩目的,是那融入了城市血脉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着汕头在新征程上继续破浪前行。

  汕头从昔日的海滨小城发展成为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南方+ 杨立轩拍摄

  以“特”为名,以“侨”为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正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奋起再出发”的姿态,努力把汕头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汕头篇章。

  勇闯新路诠释特区精神内涵

  汕头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45年前,汕头人民怀揣梦想,在龙湖区西北角1.6平方公里的滩涂上,抡起填平沙丘的第一锄,踏出特区建设的新征程。

  而后,汕头特区从扩容到市域全覆盖。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10.79亿元,到先后在1992年、2009年、2016年、2022年分别突破1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走向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改革、开放、创新,成为刻入汕头基因的三大关键词。

  “摸着石头过河”的汕头,积极开展体制创新和改革探索,闯出一条又一条新路:20世纪80年代,汕头特区在全国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开政府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率先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改委任制为聘请制。进入21世纪,汕头又率先在全国开通地方政府信用网,开创了利用网络技术改善市场经济监管方法的先例。

  汕头体育中心。 南方+ 杨立轩拍摄

  “创建特区初期,为了弥补汕头特区在投资硬件环境方面的不足,我们就从改善投资软件环境方面入手,千方百计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增强特区对外商的投资吸引力。”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原资料科科长郑鸿奇回忆。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精神,让汕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

  时至今日,汕头持续向改革要增长动力:累计上线“秒批秒报”事项1107项,2200项政务服务实现“掌上办”“指尖办”,与30个地市实现1341项“跨域通办”,连续4年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居粤东西北城市首位,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些改革举措,不断刷新着“汕头速度”,提升着“汕头温度”。

  2025年,汕头召开营商环境大会,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要让营商环境今年跟去年就是不一样!”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表示,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汕头高质量发展的最强“磁场”、最亮“名片”、最响“品牌”。

  开放引领构建全域开放新格局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面对国家支持汕头发挥侨乡优势、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汕头正在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

  “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又一个潮汕。”作为知名侨乡,汕头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推动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45年来,全市累计批准外资项目近6500个,实际利用外资100.33亿美元,其中约八成为侨资。

  2014年设立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以华侨和文化为核心概念的国家级发展平台。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成功举办,吸引全球32个国家地区2800名潮人代表相聚汕头,创下历届之最,充分展现了汕头对外开放的磁吸效应。

  潮侨潮商实地了解汕头“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 南方+ 蔡沚彦拍摄

  开放的基因渗入城市的方方面面。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汕汕高铁海底隧道贯通,粤东城际铁路加速推进,广澳港区三期获国务院批复……“市域15分钟上高速、半小时达都市圈、2小时通大湾区”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正在形成。同时,汕头以规则对接为保障,打造与大湾区无差别的营商环境,在跨境数据流通、智慧口岸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改革等领域主动探索,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软实力。

  45年来,汕头始终坚信,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汕头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通过典型镇村培育、城乡融合发展和深汕协作帮扶,全面激发镇域发展活力。

  从镇域经济到临港经济,汕头开放的脚步不断迈向深蓝。以104.93平方公里临港经济区为核心载体,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汕头正重点发展临港制造业集群和现代临港服务业集群。随着广澳港区三期工程获批和疏港铁路加快建设,这里正成为汕头连通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对接“一带一路”的核心引擎。

  奋楫争先谱写“迎头赶上”新篇章

  站在4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汕头经济特区的每一步跨越都浸润着改革的勇气、开放的智慧与侨乡的情怀。展望未来,改革、开放、创新依然是汕头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提纲挈领,方能纲举目张。今天的汕头,正处在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中央支持政策持续释放红利,深汕协作走深走实,侨资侨智加速回归,“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为特区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弘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使命在肩。汕头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秒批秒报”“不见面审批”成为新常态;实施“一领域一特色、一区(县)一品牌”改革创新,有序推进10方面76项重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让制度活力深度释放。

  汕头国际会展中心。 南方+ 杨立轩拍摄

  激发侨乡资源优势新动能,正当其时。汕头将根据实际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建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实施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四项行动”,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侨情资源库和数字虚拟潮汕家园平台等“三大工程”,让侨经济赋能、侨平台聚力、侨文化凝情,把侨乡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前景无限。汕头将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打造产值超7000亿元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汕头南滨公园。 南方+ 杨立轩拍摄

  方向既明,何惧任重道远。无论是在优势领域持续突破,还是在新赛道大胆开拓,汕头都将以当仁不让的担当和舍我其谁的姿态,主动闯新路、积极创佳绩、务实抓落实。

  45岁,当打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汕头经济特区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汕头新篇章。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