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在经典中安顿现代心灵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实习生陈高止   2025-08-23 07:00:00

编者按:

南国书香风雅有约

盛夏广州,书香漫卷。

一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虽已落幕,但书香的气息、文化的回响仍久久萦绕。今年书香节期间,我们有幸与两位嘉宾共赴一场“风雅之谈”——一位是风趣幽默、以“魔性解读”打通古典诗词与当代心灵的“国民教授”,一位是执掌全球顶尖学术出版集团、推动中国智慧走向世界的出版人。从宋词的风韵到人工智能的浪潮,从现代生活的心灵安顿到学术出版未来的重塑,在与他们的漫谈中,我们看到了知识传播的多元面向——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既珍视人的温度,也拥抱技术的革新。愿读者在二者的对话中,感受到知识流动的力量与人文坚守的价值。

作为今年南国书香节的重磅活动之一,网红教授、著名学者戴建业今年是第二年亮相南国书香节,并以“宋词的风情与风韵”为主题为羊城读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讲座。活动现场,戴建业不仅以其标志性的麻城口音普通话、风趣幽默的解读和鲜活的表达征服观众,更携新书《戴老师高能宋词课》与读者见面,延续他从唐诗至宋词的古典诗词科普之路。

戴建业。资料图

谈新书:不止“高能” 更要“走心”

这位被网友亲切称为“国民教授”的学者,最初的走红颇具当代的印记——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他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那些原本在大学课堂里流淌的诗词解读,被镜头捕捉、剪辑后,凭借短视频广泛触达,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目光,成为全网热议的文化现象。

人们爱听他讲诗词,或许正因其独树一帜的表达魅力。他从不用刻板的学术腔调拆解经典,反而像老友围坐般“聊文学”,那些带着生活气息的金句信手拈来:评李白时一句“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瞬间让千年前的诗仙跃然眼前;讲解到兴头上一句带着乡音的“听懂了没有”,更像师长般亲切自然。这种将专业内核包裹在幽默外衣里的表达方式,打破了古典文学与当代读者的隔阂。

在他看来,古典诗词绝非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而是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情感对答。“社会科技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人类的情感困惑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他表示,无论是失恋的怅惘、生计的窘迫,还是对生死的叩问、对自然的凝视,这些古人笔下的喜怒哀乐,这些流传至今的诗词都是经得起时间淘洗的经典,至今仍能在年轻人心中激起共鸣。“古人的喜怒哀乐和我们是相通的。不仅古人和我们相通,哪怕是外国人和我们心里也是相通的,所以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东海西海,心同理同’。”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通约性,正是他坚持解读古典诗词的核心动力。

那么普通读者该如何走进诗词的世界?戴建业给出了清晰的路径:先懂其“形”,再悟其“神”。第一步是要搞懂词的体裁特点,他推荐大家先是通过阅读王力的《诗词格律》来掌握基本概念,再进入文本细读。在此基础上,他推荐从《宋词三百首》这类经典选本入手。这些经过历代文人筛选的选本,能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里感受到宋词的全貌。当然,他也不忘幽默地补上一句:“除此之外,买我的书也适合。”

在宋词中,广州或岭南一直是一个常见的意象,戴建业现场吟咏了他最喜爱的一首词,是苏东坡所写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还笑称,如今自己来广州已有将近三年时间,已经是一个新广东人,“我的普通话也越来越像广州普通话了。”这份对岭南水土的融入感,恰似词中“此心安处”的意境。

谈阅读:在碎片化时代坚持“深度”

作为B站知名的“百大UP主”,戴建业在互联网上拥有大量年轻粉丝。但他坦言,自己成为网红纯属偶然。“我一开始根本不知道B站是什么,我的视频都是团队在做。糊里糊涂就出了圈。”

他并不排斥新媒体,只是清醒地看到其局限。在他看来,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获取知识变得像伸手摘星般容易,可真正能沉淀为智慧的,往往藏在那些需要沉下心来啃的书本里。“人类和科学发展走到今天,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越来越丰富,但我认为如果要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或者说有深度的东西,要想提高自己思考的缜密性、严密性和系统性,还是要阅读书,尤其是阅读纸质书。”他坦言,自己至今依然保持着把每天大部分的时候花在阅读和写作上,还特别叮嘱年轻人:“看手机视频一定要控制时间,否则一天很容易就在指尖溜走,这对当下的教育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面对浩瀚的书海,他的视野也愈发开阔:“年轻时我爱唐诗的豪迈,年长后也品得出宋词的细腻,审美会随年龄成长,重要的是年轻人能打开视野——既要读民族的经典,也要读西方的名著,让经典成为我们的精神养分。”谈及阅读的意义,他说得十分恳切:“我们这辈子能接触的人有限,但读经典就像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你交什么样的朋友,你就能有什么样的收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他始终相信,系统地阅读经典,是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戴建业常说自己是“误打误撞”成了网红,但他的走红或许也藏着必然。在这个追求效率却渴望温度的年代,总需要有人像他这样,把长卷里枯燥的文字酿成生活的美酒,让千年前的喟叹与当下的心事碰杯。他教会我们如何在“炎海”中读出“清凉”,于喧嚣里守住“心安”,那些被诗词经典点亮过的心灵,也仿佛多了一份从容面对人生的底气。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