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北京报道
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华人可以说得上是群星闪耀。
6月28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亲自将两位华人AI专家纳入麾下。其中,朱邦华(Banghua Zhu)将加入英伟达担任首席研究科学家,但焦剑涛(Jiantao Jiao)加入英伟达后的具体岗位没有透露。
这两位华人AI专家,本科都曾在清华大学就读。朱邦华目前是华盛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焦剑涛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华人科学家成为抢手的人才,并不是偶然的。
最近两周,Meta从OpenAI挖走了至少7名核心研究员,其中4名是华人。他们是,赵盛佳,本科清华,是OpenAI的o1/o3-mini核心开发者;任泓宇,本科北大,参与了从GPT-4o到o3-mini的开发,领导着一个后训练团队;余嘉辉,本科是中科大,是OpenAI感知团队负责人;毕书超,本科浙江大学,负责OpenAI多模态训练。
据说扎克伯格给他们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薪酬。但传说中的每人1亿美元,不是真的,而是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长期合约薪酬。
中国AI人才的崛起已成为全球科技领域不可忽视的现象。
根据美国芝加哥保尔森基金会(Paulson Institute)下属智库MacroPolo在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2019年,美国顶级AI人才中,有27%来自中国大学;到2022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8%,超过了来自美国大学的37%。
过去两年,这一比例还在上升。3月19日黄仁勋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媒体的采访中谈到他的一个观察:“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一群体,没有接近的第二名。因此,很自然地,中国在AI研究方面将会做出巨大贡献。事实上,美国每个AI实验室都活跃着华人研究者身影,无一例外。”
当然,这一比例的增长,并非简单的“数量碾压”,而是通过教育体系革新、企业创新实践与政策支持的合力,逐步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到2024年超过600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北京等城市的中小学还开设了AI通识课。
深厚的教育土壤,为我国培养了庞大的AI本土人才资源。
吉利集团“左厂右校”模式、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双导师制”等实践表明,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可加速技术转化,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3月27日在参加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时表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2017年以来的专利申请量增长超过800%,其中,中国、美国、韩国走在前沿。
另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2024年发布的生成式AI专利检索方法显示,2024年新公开的4.5万条生成式AI专利中,产生自中国的数量达到2.7万条,占比61.5%,位列第一,美国则以7592条位列第二。
中国AI企业如DeepSeek的崛起,证明本土团队已具备独立研发顶尖AI技术和高效优化工程应用的能力。腾讯元宝、阿里云通义千问等大模型的实力,已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Amy Zegart博士在一次内部交流中透露,通过研究DeepSeek发布的五篇论文及其他论文的有关数据发现,AI领域存在一种人才本地化的趋势,这些论文200多位作者中有超过100人只在中国学习和工作过,中国的本土人才正在崛起,中国有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和技术类高校可以培养他们。因此,认为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一定会选择来到美国,世界顶尖人才永远都会流向美国,这是关于创新的一个误区。
北京是产生AI顶尖人才的重要基地。据3月30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发布的《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蓝皮书》估算,截至2024年,北京归国留学人员数量为122.85万人。处于就业状态的北京归国留学人员中,有60%属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2025年中关村论坛“AI100青年先锋”首批发布了青年先锋全国共65人,其中北京33人、上海10人、香港6人、杭州4人、深圳4人,其他省市8人。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AI本土人才增长迅猛,但高端芯片等底层技术仍受制于人。Meta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在Alex Kantrowitz的专访中介绍,整个科技(AI)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来自何恺明2015年发布的一篇有关特殊神经网络架构的论文(何恺明现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但这样的案例还不够多,整体上我们在AI基础理论原创性方面仍有较大追赶空间。
中国AI人才的全球崛起是教育投入、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共同结果,但其可持续性依赖于对结构性短板的攻克。虽然我国工程师队伍总量庞大,但硕士以上学历者不足9%。麦肯锡202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2030年中国高技能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
若能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基础研究突破与全球化协作中取得平衡,中国AI人才不仅将站上世界舞台中央,更可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力量。这应是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