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动能趋弱,中行展望:银行业盈利看重新兴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林秋彤   2025-07-02 14:15:3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秋彤实习生刘晴北京报道

7月1日,中国银行研究院(下称中行研究院)在京发布《2025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主要回顾了2025年上半年全球和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以及全球银行业运行情况,展望了2025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

贸易保护主义扰动全球经济

《报告》指出,2025 年二季度,美国推出的所谓“对等关税”远超国际社会预期,扰乱了国际贸易秩序与节奏,使得国际贸易、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走弱,供给端相对稳健,需求端延续疲软态势。私人消费增长乏力,投资活动小幅扩张,全球通胀下降速度放缓。主要经济体财政政策趋于宽松,货币政策立场分化。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有所反弹,证券投资避险情绪上升。

从全球贸易来看,关税政策的频繁调整导致二季度全球贸易走势存在较大波动。部分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存在 “抢出口” 行为。贸易保护主义也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走弱。美国二季度“抢进口”效应退坡后虽回归正增长,但消费市场扩张步伐放缓;欧元区经济呈弱复苏态势,但美国关税威胁削弱其贸易增长,4月欧元区出口同比下降1.4%;日本经济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外需疲软拖累出口;东盟五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受美国关税冲击较大,新加坡、泰国已下调2025年增长预期。

展望2025年三季度,《报告》认为,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提高,与关税相关的政策调整及博弈将对全球经济带来更多挑战。需求转弱可能一定程度缓解全球通胀压力。谈判进展成为影响国际贸易走势的关键变量。美元流动性冲击风险上升,美元指数趋于走弱,美债收益率可能进一步抬升。此外,《报告》还分别对美国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启示、日债风波的诱因及政策调整困境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

具体来看中国经济,中行研究院认为,2025年上半年,面对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国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内需表现较为稳定,出口好于预期,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其中,受外部冲击、房地产市场再度转弱等因素影响,二季度经济景气度有所回落。

着眼当前经济形式,《报告》指出,未来宏观政策加力提效的必要性进一步上升,要重点着眼需求侧,加快推动现有政策落地显效,同时积极储备增量政策,推动内需回升,以内部确定性的增长来应对各种外部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全年经济平稳增长,为“十五五”开局打下良好基础。

新兴产业为银行业盈利提供新支撑

《报告》显示,2025年二季度,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偏弱,银行业经营承压,规模扩张步伐有所放缓,但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动能较强,为银行业盈利增长提供新支撑,资产质量表现分化,资本补充状况稳定。

2025年以来,受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重点新兴产业发展程度分化等因素影响,银行业盈利表现差异显著。据中行研究院统计,2025年一季度,美国银行业净利润达707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投行、并购融资及资产管理业务扩张,拓宽了收入来源;欧元区银行业净利润为514.7亿美元,同比小幅增长0.8%,因区域内对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投入不足,未能有效刺激高附加值金融需求;英国银行业净利润为150.2亿美元,同比下降13.4%,与欧洲整体新兴产业动能疲软密切相关;澳大利亚银行业净利润为62.6亿美元,同比下降2.3%,受央行连续降息政策影响,净息差持续收缩导致盈利承压;日本银行业净利润约合270.7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9.6%,虽海外扩张放缓,但其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投资仍贡献可观回报;新兴经济体方面,巴西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分别实现7.8%与3.9%的同比增长,而马来西亚银行业净利润则同比减少3.9%,凸显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

“三季度,随着各国加大对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全球银行业盈利有望稳中有升”,《报告》展望道。

具体到中国银行业,《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银行业营造了良好经营环境。银行业聚焦科技金融重点方向,打造服务实体经济新的增长极,规模稳健提升,夯实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保持稳健,资本充足情况良好。

科技金融是国内银行业资源投入的重点领域。在信贷资源投入方面,2025年银行业延续上年度对新质生产力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预计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增幅仍将超20%;在组织和制度保障方面,2025年银行业将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制度建设,多数银行已在总行层面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委员会或科技金融中心,构建“总分支网”的架构,形成上下贯通的协同推进机制;在服务和产品创新方面,多家金融机构发力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报告》认为,随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扩大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等监管政策陆续出台,银行业将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链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渐进推进稳定币并警惕其风险

此外,在发布会上,中国银行研究院相关课题负责人就媒体记者提出的稳定币这一热点话题作出回应。

稳定币是一种特殊的加密货币,旨在通过锚定法定货币、实物资产或算法机制,维持其价格的相对稳定。相较于比特币、以太坊等价格波动剧烈的加密货币,稳定币更适合作为支付媒介、价值存储工具和金融交易的计价单位。5月21日,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后于5月底正式确认成为法例,香港由此成为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框架的司法管辖区。目前,国内包括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也相继宣布下场布局稳定币。

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首次提到“稳定币”。潘功胜表示,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蓬勃发展,实现了“支付即结算”,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但也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此次发布会上,中国银行研究院国际金融团队主管边卫红表示,稳定币的广泛应用会冲击美元作为全球最重要支付、计价及储备货币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央行数字货币(CBDC)主要是为推进去美元化。未来稳定币市值增长将影响美国国债市场的供求结构及美联储货币政策。

关于中国发展人民币稳定币,边卫红认为可采取渐进方式在离岸市场推进,先应用于贸易支付,再扩展至金融投资,逐步通过试点扩大使用范围,并优化合格投资者筛选机制。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进一步补充道,稳定币的去中心化特性可能带来洗钱、地下钱庄运作、资金流水监管困难等负面问题,不应盲目跟风,可参考欧洲央行在这一方面的理性分析。

中国下半年消费走势总体以稳为主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5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26亿元,同比增长6.4%,创2024 年以来最高增速。中国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与政策团队主管梁婧指出,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及 “618” 消费前置效应,带动 5 月消费增速高于预期。

在被媒体记者问及对中国下半年消费趋势的预测时,梁婧指出,当前消费加快增长面临一定难度,总体将以稳为主。一方面,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政府正加快资金拨付并做好衔接,相关产品保持较快增长,部分地区或通过扩大补贴商品范围等优化政策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去年基数抬升会对数据形成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服务消费潜力可观,增速持续高于商品消费,相关政策在优化服务供给、促进收入增长等方面不断发力,叠加今年假期多于去年,服务消费有望持续发挥支撑作用。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