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进城:广州重塑枢纽价值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谭海燕   2025-07-01 21:47:23

南方财经记者谭海燕   广州报道  从7月1日开始,高州市民关星杨回家的路变了。从这一天开始,铁路部门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多对广州火车(简称“广州站”)的普速列车调整至广州白云站,她回老家的车次便是其中一列。

广州站,这座始建于1960年的火车站,曾一度是国内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之一,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这里是改革开放后众人南下的重要枢纽,目睹过来自五湖四海奋斗者的艰辛与辉煌;这里是全国“春运”的发源地,见证了多少个外来务工者大排长龙买票的日日夜夜;这里是无数创业者的精神驿站,不少淘金者在此白手起家,数以万计的服装、箱包、钟表等“潮货”从这里转运全国……

7月1日,全国铁路三季度调图后,广州站正式告别传统普速列车主导的时代,向以动车组为主的高铁时代进化。这意味着,随着广州站“变身”,广州实现高铁进城,广州之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价值和辐射作用也随之再升级。

一方面,广州通过优化市内各个站点资源配置以及轨道交通分布,加强了城市偏远地区与主城区的流通与联系;一方面,广州也通过搭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骨架,加密了与周边城市的“中心连接”,强化其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的作用。

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分析,高铁进城本质上是城市在争夺“人的流动”红利,高频、便捷的高铁往往能带来人流密度,产业等要素也跟着交通线路流动起来。“比如,广州站过去是普速列车和货运枢纽,周边以聚集了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白马服装市场等,未来或许整个片区都得到重构,吸引更多如高端旅游商贸、科技创新、生物医药等产业聚集周围。”

城市空间重构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逐渐成形、广州优化其轨道交通布局强化核心引擎作用、要素流动重置使产业加快迭代的过程中,广州站“转身”除了成为时代快速发展的缩影,还映射出大湾区加快城市群“破圈”、产业“升维”的全新使命。

广州站历史图片。广铁集团/供图

“高铁进城”重构城市空间

广州站承载着无数人记忆。作为“南下”淘金的第一站,有的人带着几个编织袋而来,只需到周边批发市场转上一圈,几经转手就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当然,逢年过节,广州站前的广场也免不了成为出行的“噩梦”,人山人海、寸步难行,车水马龙、水泄不通。

7月1日,广州站前广场人流稀疏,车站大屏显示的车次列表中,许多车次都已换成了代表城际列车的C或高速动车的G开头。过去,前往深圳、香港需到广州东站或广州南站乘车的旅客,如今可便捷地在广州站上车。处在广州主城区的广州站,或将成为大家的首选。

至于普速列车,南方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此番调图后,54对普速列车将由广州白云站出发开往全国各地,这个亚洲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正式升级成为广东普速列车始发终到的核心枢纽。

实际上,广州白云站在规划之初就被寄望于承担广州大部分普速列车的使命。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广州站将加强高铁网络的连通性,通过联络线实现高铁进入中心城区,共同开启交通新格局。广铁集团称,这样的调整能够释放广州站、广州东站宝贵的站线资源,使其更专注于动车组和城际运输,提升整体运行效率,满足大湾区日益增长的快速通勤和商务出行需求。

根据规划安排,广州站将大幅加密广深城际开行车次。具体来看,广州站共开行51列广深城际,其中始发34列,较调图前增加33列。每日6时至21时之间,基本实现每1小时左右密集开行2—3列广深城际的“公交化”运营,高频次连接两个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此外,广州站新增21列始发终到甬广高铁动车组,重点覆盖粤东热门旅游城市,如梅州、汕头、揭阳等。

此外,广州东站改造及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已获国铁集团和广东省政府联合批复。批复的总项目包括广州东站改造、新建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2个子项目,这为广汕高铁、赣深高铁、广珠(澳)高铁进入中心城区创造条件,计划2030年左右建成。

不难发现,无论是广州站调整开行列车,还是广州东站改造,广州交通枢纽的变化,意图均在让高铁进城。在胡刚看来,此番调整将为广州建设世界级交通枢纽提供有力支撑,增强广州作为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

胡刚认为,原来广州站及周边片区陈旧,交通混乱,“是个伤疤”。但如果有了客流、物流、资金涌入,城市面貌也会彻底转变。未来可能吸引更多高级商圈以及产业进驻,成为展现广州城市形象的窗口之一。

“广州站原先以普速和货运为主,货运后来已外迁到增城一带。随着高铁进城,车站功能和客群结构都发生变化,乘客更多为旅游者和商务人群,整体消费层级也随之提升。这对周边产业有明显影响。”胡刚认为,未来,广州站周边一带可能被改造为写字楼、电商企业、科技创新中心等中高端服务业聚集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站的改造升级,将强化广州站的市中心枢纽作用,重构广州的城市空间。”不过,胡刚也提到,目前广州站还存在交通组织混乱、停车困难、道路老旧等问题。要解决未来高铁带来的客流压力,必须配合“地铁、城际轨道、地面交通”的统一规划,包括建设停车楼、优化道路设计等,否则高铁枢纽将有可能变成堵点。

7月1日调图后,广州站开行动车组列车153列,占全站开行列车总数的90%以上,更多高铁开进中心城区。谭海燕/摄

湾区枢纽变现流量

如果站在经济发展角度看,高铁进城将极大提升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当复兴号动车组以350公里时速呼啸而过,中国高铁站正以年均增速12%的规模扩张重塑着国家地理版图。这些电气化的地标枢纽,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城市经济能量的放大器。

以上海虹桥站为例,其以年均3.2亿人次的吞吐量稳居榜首,其“四主八辅”的架构支撑起日均100列高铁的调度能力。上海虹桥站通过“高铁+城际”模式,将苏州、无锡、常州纳入“45分钟经济圈”,推动上海研发、苏州制造、南通配套的产业协同效率提升40%。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显示,长三角的高铁网络已创造1.2万亿元/年的经济外溢效应。通过重构产业链时空布局,高铁网络推动长三角形成了“三小时创新共同体”——“研发共享实验室”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6个月;高铁与港口间的“海铁联运”让大宗商品的周转效率提升50%;长三角“高铁旅游年票”带动跨省旅游人次破2亿,多个景点淡季客流增长65%。

相比杭州东站、郑州东站、上海虹桥站带动一个片区甚至新区崛起,广州南站稍显单薄,虽有空间优势,但牺牲了部分辐射力与便捷。过去,广州高铁集中在广州南站,如果市民要搭乘高铁到深圳,可能得先花上一小时到广州南站,再坐半个小时的动车到深圳,时间成本制约了经济往来的质量。这背后,巨大的“城市流量”并未得到释放。

因此,去年发布的《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控规优化及专项规划》提出,广州站改造,将实现“站、城、产、居”一体化建设,成为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区域。借助广州站的建设,广州将逐步培育枢纽型国际商圈,形成“1+6+2”产业体系。

近期,与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时尚设计等产业链融合,链接更大消费市场,打造国际集采服务中心,供应链等平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商贸产业生态。中远期,围绕枢纽打造现代产业簇群,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跨区域深度融合,形成“枢纽+时尚、文化、健康、金融、科创、专业服务”六大产业集群。远期,借势湾区门户战略提升,高端植入专业服务,提升现代服务发展层级及辐射能量。

胡刚认为,广州站“高铁进城”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在争夺“人的流动”红利,通过磁吸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最终带动城市群“破圈”、产业“升维”。例如,调图后广州站的广深城际列车开行列数大幅加密,广深之间的高频往来更加便捷,有助于强化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枢纽地位。同时,从深港等地进入广州的旅客,也能直接抵达市中心,增强了城市互联互通。

实际上,“公交化运营”是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轨道交通的一个重要理念——让“9+2”的湾区城市群打破行政边界,真正融为“一个圈”。去年,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两条线路,与已运营的莞惠、佛肇城际串联贯通,被称为“湾区大号地铁”。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公交化运营,无需提前买票。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的行政边界渐渐消融。

如果说大湾区内部城市逐渐“破圈”,广州最有可能成为核心引擎、交通中心。“高铁进城,实际上是广州在寻求流量、轨道交通和产业资源耦合的可能,进一步提升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交通枢纽作用,成为世界级铁路枢纽。”胡刚判断。

这在相关的规划中可以找到印证。《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提及,启动广州站至广州东站三四线、广州东站至新塘站五六线建设,强化东西向的广州站、广州东站、新塘站等枢纽间联系,促进中心城区枢纽能级提升。

广州的思路是,通过提升枢纽全球连通水平和辐射能级,把广州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多向链接的世界级铁路枢纽、韧性高效的邮政快递枢纽,支撑广州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

胡刚同时认为,“高铁进城”还将加速广州站及其周边从“低端劳务+批发市场”到“中高端服务+科技文旅”的产业重塑。这不仅是交通工程,更像一个城市空间、形象与经济结构的再造过程。

当复兴号穿越站场,带动的不仅是人员的流动,更是信息的传播、产业的升级和城市的生长。随着广州站的“转身”,将打破大湾区城市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互补融合,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更加凸显。

正如胡刚所说,交通带动的不只是客流,更是资本、业态与城市活力的重新分配,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高铁进城带来的再开发机遇,让城市治理、功能配置和空间品质真正向“中心”回归。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