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权不能被点击量稀释!靳东: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主动当好“审美守门人”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孙静芳   2025-05-27 15:24:38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孙静芳   深圳报道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论坛”分论坛在深圳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引领与共生: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使命与新大众文艺的创新发展》的主旨演讲。

在全民共创的新大众文艺浪潮中,人们正在经历千百年来未有的文化嬗变。如何既保持价值引领的主动性,又实现与大众文化生态的共生共荣,这不仅是技术赋能下的文艺形态变革,更是文化使命与时代需求的辩证统一。

靳东认为,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创作主体泛化。布尔迪厄所述的“文化资本”垄断被数字技术瓦解,当前有3100万网络文学创作者、数以亿计的短视频生产者,任何人都可借助自媒体等平台工具成为内容生产者,“数字平权”让文艺创作从专业走向大众。

二是媒介深度融合。AI绘画将文字指令转化为视觉意象,虚拟制片技术重构影像生产流程,这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迭代,而是重新定义创作的“边界”。

三是传播机制革新。互联网的即时反馈使创作传播形成闭环,弹幕文化、互动剧集让观众能够参与文本创作,观众不再是接受终端,而是内容生态的共建者。

靳东直言,新大众文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互联网平台形成新型文化霸权,“公共资源数据私有化,被用于精心设计推荐算法,致使‘信息茧房’控制受众审美惯性;版权协议限制行业竞争,创作内容愈发商业化、同质化;创作者毫无话语权,内容、利益被严重忽视,极大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短视频、微短剧在迎合与制造受众碎片化消费习惯的同时,逐渐催生创作异化。2024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超10亿,微短剧用户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很多制作公司为迎合流量偏好,大量复制‘霸总’‘逆袭’等题材,或是抛弃内容质量,通过‘关卡化情节、单线化结构’快速生产内容,导致文艺价值稀释,与传统戏剧本体的观众基础与艺术高度双重属性完全背离。”靳东说。

面对随流量、利益“共生”的问题,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文艺狂欢中,如何让大众化浪潮托起精品化的航船?如何在这数字旷野中培育出文明之花?

靳东提醒,当创作权被点击量稀释,文化终将在数据泡沫中缺氧,“大众化是土壤,精品化才是种子。当然,我们也不应仅仅居高临下地批判,与其诅咒流量暗河,不如去修建文化导流渠道。”

“要优质内容引领审美,构建价值坐标体系。在流量裹挟的创作环境中,主动承担‘审美守门人’责任。”靳东说。

靳东提议,院团可联合平台,将经典作品与创新性文艺成果定向推荐给目标受众,减少低质内容对用户注意力的侵占;通过举办线上线下融合的艺术展、大师课、沉浸式演出等活动,技术赋能提升审美体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习惯;建立政府与资本的双向引导,鼓励原创精品的同时规范商业戏剧市场;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孵化兼具思想性与市场潜力的剧作;规范艺术评论平台,对文艺现象进行及时、客观的价值评析,发挥评论的审美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态。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