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霖 深圳报道
如何以科技“激活”文物,重构文化遗产保护范式?
在5月27日举行的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从“数字敦煌”的宝贵经验出发,分享了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平台的经验,展示跨文明对话的全新可能。
苏伯民表示,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的修复项目中,实现了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首次国际输出,开启跨国文化遗产科技合作新篇章。
他在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印证了技术突破的深度。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数字化保护成果斐然: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实现了105尊彩塑、1座木构建筑、73个石刻、33通石碑的三维重建,完成了212个洞窟空间结构三维激光扫描、16处省内外大遗址三维重建,以及42388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超400TB数字资源,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与高效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存储管理新典范。
技术革命也催生了文化传播的新形态。目前,敦煌研究院推出了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了藏经洞,支持多语言,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