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深圳报道 5月26日,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上,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以“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发表演讲。
“哲学社会科学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也是各族儿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史诗。”强世功呼吁,各方携手合作,坚持“两个结合”,以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强世功认为,从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中华大地的丰富地理形态孕育了多元且相互衔接的经济形态。从内陆游牧、农耕到沿海工业与海路商业贸易,这种阶梯式空间地理格局形成天然的分工合作体系,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以经济相依、互利合作、共同繁荣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由此形成“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以及“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理念。
“从社会学和文化艺术的视角看,中华大地丰富多样的地理社会形态孕育了多元灿烂的文化。”强世功表示,从北方草原的豪迈奔放到南方水乡的细腻温婉,从西部高原的神秘古朴到东部沿海的开放包容,各民族文化在漫长历史中相互交流、兼收并蓄,逐渐跨越了地域乡土的限制、血缘世系的束缚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汇聚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
从政治学和法学的视角看,中华文明自古秉持“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和“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念,倡导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从哲学的视角看,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的共同体哲学精神,强调“亲亲、仁民、爱物”的仁爱感通,倡导“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整体观念。
强世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推动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提供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全方位嵌入中不断走向新的融合。
在强世功看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相结合,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须立足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将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走新兴交叉学科的路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成“新的中国学”,建成面向未来的“中华文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