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霖 广州报道
2025年“五一”假期,潮州市文旅系统围绕“千年城韵·潮玩五一”主题策划一系列文旅活动。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牌坊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婚俗体验、成人礼仪式、非遗展演,琳琅满目。
牌坊街为何人流如织?这座2000年历史的潮州古城有何魅力?
牌坊街内“潮”味十足,设有工夫茶、木雕、潮瓷等各类非遗展馆,众多手工艺人、非遗大师的工作室在此开设,俨然一座潮州文化展馆。一座座牌坊成为游客的拍照打卡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演互动。另外,广济桥、许驸马府、己略黄公祠等文物景点人气火热,饶宗颐博物馆可以领略国学大师风采。古色小巷的特色民宿一房难求,游客纷纷预订入住沉浸式体验本地文化生活。
“一轴一街六园九花事”,以非遗为驱动,以古建筑为载体,潮州市的文旅融合让古城重获新生。
潮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项,数量位居广东省前列。“每修一处文物,都当成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潮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成员吴志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古城内依然住着5万多居民,他们的生活赋予古城鲜活的生命力。
潮州始终注重保护与开发互相促进,探索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实施古城综合运营,打造“府楼猴”城市文创IP;3年来,接连举办国际茶日、古城花灯会、非遗民俗展演等文化活动。
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城市治理路径。岭南文化“基因库”潮州古城以“外曲内方,四横三纵”“三山一水一洲”的历史空间格局,在现代化进程中书写着独特的城市治理范式。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文物古迹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潮州延续城市文脉,下足“绣花”功夫,深入实施古城提升计划,让139处文物点和1000多处古民居重焕光彩。
1986年,潮州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古城保护就此开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潮州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提出“建设新城、保护古城”的思路,清晰划定保护与开发的边界,为古城保护筑牢根基。
如何激活古建筑,让古城不再是“凝固的标本”?
潮州市以制度创新破解保护与发展的命题,让古城流动起来。多年来,《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潮州市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出台,明确保护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等内容,守护“三山一水一洲”的城市空间环境。
实施巷道灯光照明提升、更新外墙面……潮州以“绣花”功夫在古城区义井巷、兴宁巷、西马路等主干巷道和各支巷共118条街巷启动“微更新”项目,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一墙一策”方法,因地制宜设计,推动古城区小规模、渐进式城市更新。
近年来,潮州古城建立完善文物保护管理联动机制,保持较高的文物保护修缮水平。
2017年以来,潮州创新文物修缮保护机制,启动“百家修百厝(祠)”,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公众参与到文物修缮中,推动潮州古城保育活化。
站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千年古城不断优化文化供给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传承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潮州文化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