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可能在社交平台刷到过刘诗诗、虞书欣的复古胶片照,那种泛着暖黄光晕、带着颗粒感的照片,就是撕拉片的杰作。单张拍摄价格冲到300元以上,比拍立得贵10倍以上。
撕拉片的“魔法”藏在胶片结构里。每张胶片像三明治,夹着感光层、成像层和药水包。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相机滚轴像挤牙膏一样压破药水包,药水瞬间渗透各层。感光层先记录光影,显影剂随即把潜影“画”到正片上,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这种“自给自足”的显影方式,让它无需暗房冲洗,同时,也正因为药水涂抹不均或温度变化,反而让最后成片有一种复古的瑕疵感,显得特别高级。
撕拉片这个技术诞生于1947年,当时宝丽来创始人埃德温·兰德为满足女儿“立刻看到照片”的愿望,发明了这项技术,说起来埃德温·兰德可是照相机领域的伟大先驱,他在光和塑料的革新上共得到过160项专利,他因此在1963年获颁美国总统自由勋章。20世纪70年代,这种60秒成像的撕拉片风靡全球,家庭聚会、专业摄影都离不开它。但当时我们国家还相对比较封闭,撕拉片风靡全球的时候,我们压根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2001年我们加入世贸组织,重新融入世界的时候,数码相机已经崛起,2008年宝丽来停产,2016年富士FP-100C成为最后绝唱。如今市面上的相纸全是库存,且多数已过期8年以上,失效率高达40%。
撕拉片这次翻红,明星效应功不可没。鞠婧祎的香槟金撕拉片登上热搜,带动小红书#撕拉片#话题狂揽5.5亿浏览量。商家顺势打出“拍一张少一张”的稀缺标签,一盒10张的富士FP-100C从停产前的70元炒到3000元,单张成本超200元。年轻人追捧的不仅是照片,更是撕拉瞬间的仪式感:不可修改、不可重拍,每一张都是“命运的盲盒”,在P图AI盛行的当下,撕拉片更有一种难得的真实和纯粹。
撕拉片的魅力在于“不完美”。过期药水导致色调偏暖、边缘漏光,反而营造出AI修不出的氛围感。专业摄影师透露,它对肤色和光影的柔和处理堪称“人像神器”,甚至能掩盖皮肤瑕疵。这种“废片美学”恰好击中Z世代的反标准化审美,不要精修,只要真实而有故事感的瞬间。
短期来看,全球仅存的50万盒相纸预计还能撑两三年。但价格泡沫已经出现:拍摄费中相纸成本仅占15%,其余全是“情怀税”。更致命的是技术平替——DAZZ等APP用算法模拟撕拉片效果,成本几乎为零;富士Instax拍立得单张仅10元,成像稳定性更高。历史经验表明,这类复古潮往往“脉冲式退烧”,就像CCD相机从千元爆款到价格腰斩,不过两年光景。
撕拉片的爆火,是数字时代对“失控感”的温柔反叛。当算法统治一切,人们反而渴望药水显影的随机性,迷恋按下快门的慎重感。但情怀终究难敌现实:生产线重启无望,库存终会耗尽,而滤镜APP早已虎视眈眈。就像网友说的:“我们怀念的不是胶片,而是那个愿意为一张照片等待的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