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罗秋菊:从展览联动到产业贯通,湾区展览协同迈向深水区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谭海燕   2025-05-16 21:07:3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海燕   广州报道

近日,广东省贸促会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联合发布了《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展览业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根据《报告》,2024年大湾区内地九市共举办展览会718场,香港145场,澳门61场,合共924场,相较于2023年同期增加1.32%。

在4月25日于珠海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圆桌会议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数字会展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罗秋菊作了报告发布。据罗秋菊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展览业呈现韧性网络逐渐织密、“两超一星”倒三角引领发展格局、展览题材对接区域产业迭代升级、区域协同模式多元潜力较大等特点。

“展览业是集聚人才、新品、技术和信息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连接体,对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罗秋菊看来,展览业本质上属于服务业,能够帮助企业直接对接终端客户,减少中间渠道、提高效率。

罗秋菊表示,此次发布《报告》是希望借助展览会作为大湾区的“银针”,精准扎入关键节点,推动区域内产业之间的贯通与协同。同时,为推动大湾区展览业深度协同发展、赋能活力大湾区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

展会是城市与产业的“接口”

根据《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的展览题材集中于制造业。以制造业为题材的展览会共487场,占比58.89%。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再次是建筑业。罗秋菊评价,今年大湾区展览业强势复苏,且与地区制造特色紧密结合,体现出了大湾区强韧的供应链优势。

目前,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均已形成一批服务本地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展会,比如佛山74.6%的展会与陶瓷和家具等支柱产业相关,广州59.9%的展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

不过,《报告》亦提及,目前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展览业各具特色,但因缺乏协同,整体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罗秋菊表示,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广州、深圳、佛山展览业呈现出高抵御力和高恢复力的特点,能够及时寻求产业创新与发展变革,具备优越的发展能力和韧性;香港和澳门展览业抵御力高但恢复力低,虽基础深厚,但未能及时把握住外部冲击带来的创新机遇,展览业进入快速复苏阶段需要相对长的周期。

在罗秋菊看来,深圳、广州等城市之所以在展览业发展上表现突出,一方面因为它们本身是综合性特大城市,具备较强的社会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也与历史因素密切相关。广州因长期承办广交会,在展览面积和国际影响力上占据明显优势;而深圳则依托文博会等大型品牌展会,形成自身特色。城市的体量、功能定位以及历史积淀,共同决定了其在展览产业中的地位。

罗秋菊进一步提出,对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而言,像中山这样的城市,更适合“小而美”的发展方向;佛山、东莞等也都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和城市基因。“关键在于实现‘展城融合’‘展产融合’,即让展览业与城市的独特性、本地的产业生态深度契合。”罗秋菊强调,不同城市应立足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展览发展模式,而非简单复制或追赶他城。

在会展业助力城市产业发展方面,《报告》建议,发挥永久产业集群与临时产业集群互动互促作用,聚焦新兴战略产业打造品牌展览增量,抢占产业创新全球高地。重点面向大湾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发和培育一批新锐展览品牌。充分发挥展会作为临时产业集群的风向标作用,助力大湾区抢抓机遇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抢占战略高地。 

大湾区协同“拼图”仍待补齐

《报告》提及,粤港澳三地在展览业的协作中,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竞争合作格局,而且在产业生态的层面上,通过产业链条的分工和优势互补,共同塑造了大湾区的展览和产业品牌。这不仅有助于抢占更多的国际化优质资源,也为产业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

根据《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了一个高效互联的经济生态圈,但展览业的区域合作仍存在内部竞争、信息壁垒、声量不足等问题,并未发挥城市群的区域协同效应。因而《报告》也提出,大湾区应该强化城市协作,建设世界一流会展城市群,打造大湾区软联通的标杆样板。发挥大湾区各城市间产业分工优势,创新基于产业链的展览业区域协同模式,构建“2+2+7”世界一流会展城市群。

罗秋菊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目前大湾区展览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整体协同度仍有待提升。业内对“协同”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主要集中于展会本身的合作模式,例如“一展两地”“一展三地”这样的形式化联动,即在香港办展的同时,也在深圳或珠海等地同步举办类似展会。不过,展览协同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可以实现更为多元的联动。

“比如,香港作为出海的‘桥头堡’,具备吸引全球优质采购商的能力,而内地则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供应链。”她表示,许多制造企业正是借助香港的平台走向国际市场,这种从生产到市场的跨区域配合,本质上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协作。展览会不仅是展示的平台,更是信息流通、渠道对接和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

罗秋菊表示,目前制约大湾区展览业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顶层设计的统筹机制,尤其体现在数据统计的标准与节奏不统一。“比如,各地展会的统计口径不一,发布时间不一致,甚至连统计本身的指标体系也不够清晰。这不仅妨碍了区域间的对标与交流,也影响了大湾区整体在全球湾区格局中的定位判断。”

因此,大湾区的协作不应仅局限于展览会本身,更应扩展至信息交流、平台对接、供应链协同等多个层面,从而跳出“展会内卷”的竞争模式,推动区域展览生态真正融合共赢。

此外,《报告》提出,展会是推进首发经济的优势场景。但在罗秋菊看来,目前问题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很多展会上有多场新品发布会,而其他城市的供应商、供应链企业或从业者往往并不知道这些信息,无法获取或参与其中,也就无法实现资源的延伸和对接。因此,组织展会是需要更多地从前端和后端两个方向去思考,打通信息壁垒,更好实现资源链接和展产协同。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