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下降0.1%,同比降幅与3月持平,食品制造业等消费品行业以及高技术产业相关行业价格呈现积极变化。预计近期降准降息等一揽子金融政策出台,将为后续价格合理回升提供支撑。
4月份CPI受输入性因素影响较大,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8%,其中汽油价格同比下降10.4%,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38个百分点,是带动CPI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从环比看,CPI由3月下降0.4%转为上涨0.1%,涨幅高于季节性水平0.2个百分点,主要是食品、出行服务价格回升带动,显示出扩内需、促消费等一揽子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
稳定物价是今年重点工作之一。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经济工作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目标为2%左右,要求通过各项政策和改革共同作用,改善供求关系,使价格总水平处在合理区间。
近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强调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在报告开辟的6个专栏中有三个关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增大财政发力空间、有效促进物价合理回升等方面,认为提振物价的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畅通供需循环,打通实体经济堵点。
报告显示,我国物价主要受供需两端同时影响。拉长周期看,当前总需求仍然偏弱,一是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增长动能放缓;二是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不断涌现,传统增长动能逐步收缩,新动能增长填补传统动能调整的需求缺口还需要一个过程;三是居民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总体回升。
从供给端看,报告认为我国部分行业领域存在过度竞争。由于过往长期投资驱动持续转化为产能和供给,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需矛盾。
在倾向于增加投资、保障供给的模式下,增加货币供给可能带来产能和供给持续扩张,从而加剧供求失衡,导致难以推动物价回升。报告认为,面对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周期性和结构性等诸多因素交织的宏观经济环境,需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协同以及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促进经济供需平衡、物价合理回升。
显然,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一系列政策的组合协同发挥作用,通过逐步调理化解结构性问题,实现周期性回升。既包括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也要在供给端防止无序竞争,尤其是需避免逐底式的价格竞争,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个通过结构性调整改善供求关系与质量,强化民生导向改善分配以提升居民购买力的改革过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实施政策组合拳,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有望进一步增强,支撑价格回升的有利因素也将逐步增多,最终将实现价格总水平处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