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冯玉怡 珠海报道
在4月24日开幕的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上,全球首艘实现水体自然交换的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引发业界关注。这艘由广东珠海自主研发的"养殖航母"将于今年6月交付使用,突破多项技术难题,开创了智能渔业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湾区伶仃”号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海洋集团)投资建造,珠海澳龙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建造总包,总投资约2.6亿元,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设计寿命35年。
"湾区伶仃"号模型图/受访者供图
据研发团队介绍,"湾区伶仃"号采用首尾船型与柱稳式框架融合的钢结构创新设计,结合全球首创的自然水体交换系统,通过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实现零碳养殖。其独创的"海上游牧"模式可自主规避12级台风,配备DP定位系统和2000海里续航能力,能在南海海域智能寻找最佳养殖区,使鱼群获得近似野生的生长环境。
该工船搭载的智能养殖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通过水下机器人自动清理网箱、陆地监控室实时获取鱼群数据、AI算法精准投喂饲料等创新技术,配合专利吸鱼泵收鱼装备,较传统养殖可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湾区伶仃”号主要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开展作业,专注于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高品质海产。
"湾区伶仃"号模型图/受访者供图
值得关注的是,"湾区伶仃"号开创性融合渔旅业态,联动周边海岛旅游资源,具备垂钓、研学旅游等多种配套功能,最大登船人数199人,可联动海岛旅游,创新打造“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建设“蓝色粮仓”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近年来,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立了以桁架式养殖平台、重力式深水网箱为组合并以大型养殖工船为补充的“1+N+1”组合模式,预计2025年,珠海将拥有各式桁架式平台12座,养殖平台数量与水体均达全省第一。
珠海海洋集团相关负责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湾区伶仃”号是该集团“一船四区六基地”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对集团装备设计及制造、种苗培育、饵料研发、海产品深加工、渔旅融合等各业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养殖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珠海海洋集团构建的“渔工结合”与“渔游融合”创新模式,不仅助力推动珠海“百千万工程”,亦为广东打造海上“蓝色粮仓”提供新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