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砚文 广州报道
“数字技术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彭高峰说。
距离第十五届全运会还有200天,数字技术正在渗透在办赛的方方面面。4月22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举行“院士专家共商数字全运、数字广州”暨特聘专家顾问聘任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方滨兴,原广州市工信委总工程师、广州亚运会组委会信息技术部副部长、杭州亚组委广播电视和信息技术部特聘专家饶坚,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许勇等14位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被聘为数字技术工作特聘专家顾问。
专家建议,赛事期间,广州要充分利用AI、大数据、AR等技术打造“数字全运”,为运动员、观众和市民提供便捷的赛时服务,同时,借助赛事从长期推动广州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将赛事数字化设施转化为有助于城市长期发展的公共服务资源。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技术赋能打造“数字全运”
具体来看,数字技术将如何应用在本届全运会中?
“全运会的筹备工作相较于奥运会、亚运会,更繁杂、更艰难。”广州亚运会组委会信息技术部副部长饶坚认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赋能竞赛组织、媒体服务、文化传播、运行服务等工作,推进打造“数字全运”。
广州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打造“数字全运”方面已经开展相应的举措。
在智慧场馆建设方面,记者从聘任仪式现场了解到,广州将创新采用“一个云平台中心+多个场馆基础设施系统节点”的技术路径,建设全市统一的云化场馆运营管理中枢系统,构建“横向互通、纵向联动、集约复用”的智慧场馆数字化运行体系,推动广州赛区负责的23个传统场馆向智慧场馆升级。
“从进场到落座,科技感无处不在。”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广州体育馆改造项目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场馆入口的3D视觉闸机可在0.3秒内完成人证核验,AR导航系统实时推送最优路径至观众手机。更为智能的是,部署在场馆的2000余个AI摄像头组成“天眼网络”,可提前15分钟预判人流聚集风险,自动触发应急疏导方案。
在数字化服务方面,广州将建设赛区运行保障指挥系统,为开幕式、赛事运行、火炬传递指挥等提供平台支撑,同时还将增设“全运广州”小程序,融合“穗好办”、志愿时等平台能力,为运动员、观众和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在数字安全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赛区的网络安全保障应做到“积极防御、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力保恢复”。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勇建议,通过构建“一屏统览、一网统管”的赛事指挥系统(MOC)和AI驱动的智能安全免疫系统,整合场馆运营、交通管理、能源监控等功能内容的同时通过内生安全框架抵御网络攻击,确保赛事系统“零事故”,护航赛事安全“全周期”。
将赛事数字化设施转化为城市公共资源
打造“数字全运”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借助赛事从长期推动广州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
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赵淦森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应遵循“一场一策、一馆一策”原则,将赛事数字化设施转化为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利用赛事举办过程中积累的运营维护等方面的经验,推动赛事数字化设施作为城市高质量运行的创新抓手,提升市民的科技体验和城市的智慧品质。
暨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翁健则认为,应借助赛事,差异化发展能源、医疗健康、交通等领域的垂类大模型,形成“一业一模型”生态;推动重点行业的数据开放共享,加速高质量行业数据的流通利用,助推数字广州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浪潮中脱颖而出。
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赵淦森表示,应从制度、产业、技术方面与港澳协同联动,借助十五运会创新发展技术应用场景,推动区域数字体育产业共同发展。
具体来看,一方面,可以联合粤港澳三地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深度挖掘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并加大力度推动创新应用落地。另一方面强化粤港澳三地的跨部门协作,统筹场馆、交通、 医疗等数据资源,构建“赛时服务、赛后惠民”的数字化生态,依托赛事强化三地协同体系,在赛后持续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