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李金萍深圳报道
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一座城市应该如何挑选所需要的人才。
4月21日,在深圳市福田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上,该区给出了最新解,在全国率先推出“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实效制”人才评价体系,该体系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硬性人才指标要求,将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产业人才等各类人才统统纳入评价体系中,让每一类人才都能在福田找到发展空间。
近些年,许多城市都在探索多元人才评价体系,南京推出“创业南京”英才计划,通过“举荐制”挖掘创新型人才;苏州构建起涵盖个人素质、紧缺指数和薪酬水平的“三位一体”积分制评价体系;青岛则赋予全市84家“链主”企业等自主荐才权。
福田人才工作局局长鄢兴华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福田本次推出人才评价体系具有覆盖范围更广、奖励更精准、因地制宜效应突出等特点,是强化区域人才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期能形成人才的“磁场效应”。
以“四维”破“四唯”
人才评价体系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的持续深入,尤其是当下热门的AI等领域人才具有知识更新快、技能需求多元等特征,以往单一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衡量其价值,迫切需要更灵活、综合的评价方式。
将人才职业特点、岗位属性等要素融入评价体系,采用更多元化、具有选拔性、激励性和差别化的评价手段,正在成为城市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必然方向。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唐曙建也曾公开表示,一个区域要建设人才高地,不能仅仅依赖“掐尖”的人才体系,要有领军人才、尖端人才,更要有各方面配套的人才团队,形成“人才链”。
福田本次推出的“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实效制”评价体系,也是将不同层次的人才纳入评价标准。
通过“成就制”评选高层次人才,对取得国际公认专业成就、入选上级政府人才计划、获得重大奖励等的人才进行直接认定,实现来深即享。
通过“积分制”评选青年人才,引入社会、市场、用人单位、第三方等评价主体,打破单一评价指标,从教育背景、紧缺程度、用人单位评价等12个维度进行积分,实现青年科技人才应享尽享。
通过“实效制”评选产业人才,将人才制度评定还给相关主管部门,让其结合实际,制定支持本行业本领域人才发展的专项措施。
在以上三类人才认定基础上,福田通过“举荐制”将一些未符合以上评价标准的技能人才纳入评价渠道,实现特殊人才应识尽识。
鄢兴华告诉记者,通过分层次人才评价,既可以有效避免单一维度评价的弊端,也避免单纯从行业角度出发,设置过于复杂繁琐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在保证评价全面性,同时提升评价效率与精准度。
事实上,这不是福田第一次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去年该区已经在与香港接壤处的河套率先试行了“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三维人才评价体系,并且已经认定了两批福田英才。
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首席运营官王少军即是该批青年人才代表之一,他告诉记者,获得福田英才认定后,人才驿站为其提供了研发、财务、法务、政策咨询等诸多服务,对企业发展助力颇多。
去年试行的三维人才评价体系也显示了其对打破传统“四唯”人才体系中“认资排辈”现象的有效作用,据统计,在河套深圳园区参与首批人才认定的80人中,有一半以上是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
一宽一深支持人才发展
除了通过拓宽不同层次人才破除“四唯”人才评价弊端外,福田也通过扩大人才评价覆盖类型,破除“四唯”人才评价弊端。
福田是深圳市发展成熟的中心城区,各产业在科研到产业转化的整个链条非常完善,因此人才类型广泛,既有科创人才,还有时尚人才、卫生教育人才以及社会工作者等,所以该人才评价体系不能仅仅盯住某一方面人才,而是要把福田发展的各类人才都纳入评价范围内。
地域上,为了加强域内河套深港合作区的吸引力,新评价体系将工作关系在香港、实际在内地办公的境外人才纳入认定体系,率先直接认定香港“高才通”“优才”等人才,实现顶尖及香港人才“即来即享”。
评价主体上,福田新人才评价体系也打破了以往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情况,引入社会、市场、用人单位、第三方等多元评价主体,发挥多元主体对人才认定的作用。
同时,为了激发人才活力,福田将人才评价工作再走一公里,深入挖掘人才需求,依据不同人才特点,提供多元化、灵活适配的人才配套服务,以期最大化的发挥人才评价效用。
顶尖人才更看重服务需求,福田则更侧重对其住房、医疗、教育或者其他文化等服务需求支持。
青年人才缺乏“物质”条件,福田直接给予现金奖励,提供2万元、3万元、5万元不等的资助,对于创业的青年人,还会在创业初期给予场所补助。
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副研究员苗舰舰是通过积分制首批认定的福田英才。他告诉记者,作为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工作者,更需要长时间的稳定的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厚积薄发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因此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事关家庭稳定的要素至关重要,通过认定为福田英才,解决孩子就近上学的问题,对其帮助意义最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该评价体系自2024年9月在河套试行以来,认定各类人才26人,帮助河套深圳园区集聚1.5万科研人员;认定部分港校院士为H类福田英才,推动港校教授数量1年内从11名增长到25名,集聚并形成近500人的港校科研团队。
虽然福田通过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力求实现福田人才评价更精准、更高效,但是,鄢兴华也向记者坦言,人才评价仅是区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项举措,区域能否为人才提供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生态环境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记者在深圳市福田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推介会现场也发现,瞄向人才成长生态,福田也在持续发力,围绕新“深圳人”、初创企业、成长企业、安才稳才、重新启程5个不同群体的需求,定制5个“福”礼包、27项专属政策,推出套餐化服务。
更多人才创新举措正在福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