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深圳就能造出完整的机器人” AIRS刘少山谈深圳具身智能如何良性“进化”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陈思琦   2025-04-22 20:09:4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思琦深圳报道

近些日子,深圳人形机器人很忙——刚与千万粉丝的“甲亢哥”斗完舞,又闪现北京,组团亮相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政策面上,除了出台具身智能机器人三年行动计划、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深圳还承诺“应开尽开”,全年再开放市政环卫、应急救援、大模型辅助医疗、医疗康养等100个应用场景。

在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看来,深圳发展具身智能产业的最大优势是产业积淀深厚,不仅集聚许多核心零部件企业,“不出深圳就能造出一套完整的具身机器人产品”,在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专用领域已有技术积累的企业也纷纷切入具身赛道,且步伐更稳。

稍早前,这一火热的行业面临“泡沫化”的质疑。刘少山坦言,当前部分明星企业估值过高,在投融资市场上确实产生了泡沫,但深层次的技术进化从未停歇。就像自动驾驶需经历从L2到L4、L5的螺旋上升,“人形机器人很大程度上正在重复自动驾驶的叙事。”

而深圳的破题之道是,通过更大力度的场景开放,助力企业探索更清晰的商业化落地路径。同时,通过引入“赛马”式的场景竞争机制,在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让这一新兴行业走出“泡沫”。

场景开放催动良性竞争

南方财经:近两年,深圳涌现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等机器人明星企业,尤其在南山区出现“机器人谷”,形成产业集聚。深圳发展具身智能产业有何优势?

刘少山:深圳最大的优势是产业基础深厚。纵观全国具身智能供应链,以深圳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约占全国份额50%以上,许多核心零部件企业已在深圳形成集聚,不出深圳就能造出一套完整的具身机器人产品。

除了供应链,深圳的优势还在于许多企业并非从零开始,而已有扎实的技术积累。以华为、比亚迪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毋庸置疑,深圳还有主攻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甚至充电宝企业,比如云鲸、库犸、安克创新等,现在也尝试往具身机器人的方向发展,许多技术都可以复用。有前期积累的企业,进入具身领域能走得更稳,因为它们已有真实的场景验证,也有很好的营收支撑。

南方财经:在深圳街头、地铁站等场景,人们越来越常见到人形机器人的身影。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深圳“应开尽开”,实行更大力度的AI、机器人场景开放。此举有何意义?

刘少山:从产业链角度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上游是芯片、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中游是AI大模型,下游是应用场景。

上游是一个相对“安稳”的赛道,机器人与新能源智能车的上游零部件供应链重合度很高,我们预估有80%以上,这些零部件企业有强大的下游汽车场景做支撑,即使没有大力度的政策扶持,也能发展得很好。中游AI大模型方面,DeepSeek等产品的横空出世,明显缩小了我国与全球水平的差距,目前已是并跑状态。

因此,深圳在政策上侧重补贴“场景”,是明智之举。不同于新能源汽车是一条场景相对单一的赛道,即交通场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下游应用场景非常丰富,但都在起步阶段,纯凭市场化手段去发展这些场景,周期会比较长。而通过政策层面的引导、补贴,让机器人企业有清晰的商业化落地路径、获得营收,这不仅能够支撑机器人的长线研发,也能反哺中游、上游企业。

反之,如果直接补贴整机,只要出货就发补贴,可能造成很大的资金浪费。扶持场景,由政府发布场景清单、企业竞标,就会像“赛马”一样有市场竞争机制,有优胜劣汰,最终将优质的公司留在市场上。

逐步验证走向“人形”

南方财经:对于近期具身智能“泡沫论”争议,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刘少山:应从两个方面看。技术研发上不存在泡沫,虽然市面上一些人形机器人能跑步、跳舞、翻跟头,但距离规模化应用还很远,要解决成本高昂、场景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来还需要大规模的研发投入。

投融资市场上,目前具身智能还未规模化应用、未带来规模化营收,一些明星公司的估值就被抬得过高、市场过热,相关投资人的质疑有一定道理。与此前的自动驾驶行业类似。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长线赛道,不能靠短期资金疯狂投入,可供参照的是美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头部企业就两三家,以Figure AI、波士顿动力为代表。

南方财经:类比自动驾驶L1到L5,人形机器人目前处于哪一阶段?是否有一些细分领域可能率先实现应用落地?

刘少山:人形机器人当前大致处于L2向L3跃升的阶段。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的不同在于,搭载L2级辅助驾驶的车辆已经能卖、能用,但机器人要达到L3通用级别,并在成本上低于人工,才可能真正形成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产生经济效益,这至少还需要5年以上的迭代周期。

场景方面,目前有些人形机器人已进车厂“打工”。但比起用一个尚未被完全验证的产品去“取代”已被验证过的劳动力,我认为人形机器人首先应“取代”的是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或是人类不愿意干、人类来干成本过高的工作,比如应急救灾场景。

南方财经:当前“具身智能”的概念,强调AI与机器人(物理身体)的结合,那么对“身体”的形态是否有要求?为何需要强调机器人的“人形”?

刘少山:人类研发新事物时,肯定会朝着最完美的方向去定义。就像自动驾驶行业,一开始研发者们就希望实现L4甚至L5完全自动驾驶。最终的商业发展路径证明,确实L2辅助驾驶公司先跑出来了,但一众企业依然希望往更高级的形态进化。

人形机器人很大程度上在重复自动驾驶的叙事。“人形”是长期愿景,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中间态”,比如轮式、双臂、单臂等,也能在工业、应急等场景中承担一定的任务。

但人类生来不是为了工业场景,人的形态经历了千万年的进化,人体的每一部分构造都是科学的、都有它的作用。目前的“中间态”能够帮助具身智能公司“续命”,通过“中间态”带来一定的营收,再在场景中不断打磨,慢慢还是会走向最终形态,即人形。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