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迟悦香港报道
上周(4月14日-4月17日),受香港公众节假日影响,港股市场仅开市4个工作日,恒生指数在周内呈现先升后跌的趋势,并在最后一个交易日有所回升。
具体来看,恒生指数收报21395.14点,周内回升2.30%;恒生科技指数收报4887.37点,周内下跌0.27%;国企指数收报7897.44点,周内回升1.23%。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临近节假日,叠加关税博弈进入阶段性的“沉闷局面”,港股市场交投活跃度较前几周有所下滑。
根据港交所数据,上周大市成交额约2776亿港元,港股通上周净流入约232亿港元。
华西证券也指出,近期关税政策给市场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港股市场和恒生科技指数的回调。长期来看,华西证券坚定看好受关税影响较小以及基本面存在改善预期的AI+互联网与内需两条主线,投资者可以注意该类型股票调整时期的买入机会。
中信证券则认为,展望2025年,预计中概互联网板块行情将围绕AI进展、宏观及流动性变化、竞争格局变化、股东回报等要素演绎,AI基座模型的能力、迭代速度,头部云厂商的云计算收入增速,AI应用的能力升级,将是投资人短期关注重点。
颜招骏预测,若近期关税冲击仅维持在贸易层面的限制而非金融层面,恒生指数短期内将不会低于4月9日的低点。目前,恒生指数的波幅指数已从高位显著回落,此外,港股及美股的波幅将会逐渐收窄,市场将逐渐从4月初单边向下趋势转为双向波动震荡为主。
香港欢迎海外中概股回流上市
“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其首选的上市地”,这是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4月13日在网络日志中针对全球最新变化的表态。
在中美贸易冲突局势下,中概股回流香港的路径、企业准备和港股投资机会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高盛估算,目前共有27家中概股符合在香港进行双重或第二上市的条件,其中包括拼多多、唯品会等消费股,富途控股、陆金所、老虎证券等金融股,以及晶科能源等信息技术股。
陈茂波进一步表示,香港已建立便利海外上市企业来港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并已指示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做好准备。港交所也在加紧东盟及中东市场的推广工作,吸引当地优质企业来港上市。
有业内人士表示,自2024年9月开始,中国资产重估持续主导港股行情,尽管“对等关税”政策扰动市场,但港股长期向上走势未变,港交所也有望成为本轮中概股回归的受益者。
陈茂波指出,在当前全球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下显得更加稳定和具吸引力。近期不少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和其他地区的耐心资本对香港市场愈加重视,并深入探讨增加在香港市场的参与,也有更多科技企业希望以香港为基地拓展国际市场。
据悉,中概股回流港股主要有三种方式:私有化退市后新申请香港上市、在香港二次上市、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其中,二次上市流程简单、所需时间短,合规要求获多项豁免;而双重主要上市,因为两个资本市场同为第一上市地,公司必须符合香港所有的上市规则,相比二次上市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纳入港股通。
目前,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中概股已经在香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
南向资金加仓叠加卖空降温
在外部环境波动的情况下,南向资金持续布局港股市场。
截至4月17日,4月以来的12个交易日里,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达1658.08亿港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有7个交易日单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4月9日单日净买入355.86亿港元,刷新了纪录。
自美国于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后,恒生指数与科技指数分别下跌7.82%和9.62%。然而,南向资金逆势抄底,尤其在4月7日至11日的市场波动期间,单周净流入822.53亿港元,重点加仓了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互联网科技巨头,分别净买入142亿港元、122亿港元、96亿港元。
据悉,机构普遍采用“哑铃策略”,主攻科技成长与高股息资产。一季度南向资金净买入非必需性消费(1239.66亿港元)和资讯科技业(1025.03亿港元),位居前列。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港股科技龙头股的卖空活动出现显著降温,与南向资金的动向形成了呼应。
与4月8日相比,阿里巴巴-SW的卖空量从4345.44万股降至1954.07万股,下降幅度达到55%;腾讯控股的卖空量从1101.3万股降至326.89万股,下降幅度为70%;小米集团-W的卖空量从1.026亿股降至1542.92万股,下降了85%。这一变化与4月初恒指单日暴跌13%时部分科技股卖空量激增超8倍形成了鲜明对比。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卖空收缩可能与多重因素存在潜在关联。一方面,南向资金持续增持科技股(3月净流入超800亿港元),可能对空头操作形成了一定压制;另一方面,政策层对AI及半导体领域的支持加码,叠加企业技术突破,部分修复了市场对科技股长期价值的预期。此外,经历4月初的剧烈调整后,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接近年初低点,吸引了长线资金逢低布局。
映恩生物登陆港股,首日盘中涨超130%
4月15日,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制企业映恩生物正式登陆港交所。首日盘中涨幅达130%,国际配售超14倍认购,募资超2亿美元,创下2022年以来18A生物科技港股IPO规模的新高。
据Frost & Sullivan数据,全球ADC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79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6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0%。中国以占全球40%的研发管线快速崛起,已有20款国产ADC获得FDA或CDE的特殊审评认定。
映恩生物凭借四大自主技术平台(DITAC、DIBAC、DIMAC、DUPAC),构建了13条ADC管线,其中7款已进入临床阶段。核心产品DB-1303(HER2 ADC)和DB-1311(B7-H3 ADC)分别授权给BioNTech,交易总额超15亿美元。DB-1303作为第三代HER2 ADC,在HER2低表达肿瘤模型中展现出剂量依赖性抑瘤效应,目前处于3期临床阶段。
映恩生物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企业研发投入累计达15.01亿元,净亏损达13.11亿元,这凸显了生物科技企业的“烧钱”特性。
德勤中国认为,港股流动性改善及互联互通机制的优化将持续吸引医疗企业在港上市,但企业仍需通过构建技术壁垒与提升BD(商务拓展)能力,来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卡游冲刺港股IPO
中国最大的集换式卡牌厂商卡游有限公司近日更新了港交所招股书,并于4月14日重启IPO进程。
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营收达100.57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为44.66亿元,净利润率高达44.4%。相比之下,2022年和2023年的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39.5%和35.1%。公司的核心业务——集换式卡牌,贡献了超过八成的收入。
据灼识咨询数据,卡游在中国泛娱乐玩具集换式卡牌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71.1%,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受益于“二次元经济”的爆发,卡游的版权覆盖了奥特曼、斗罗大陆、哈利波特等70个IP,其中69个为授权IP。在技术方面,卡游的产品研发周期仅为20-30天,拥有11个设计工作室和471名设计人才,并且建立了专利体系与CNAS认证检验中心,树立了行业标杆。
2024年10月,卡游与日本圆谷联合推出支持四国语言的奥特曼卡牌,并同步进入全球23个市场。
招股书显示,此次港股募资所得资金将用于扩建产能、拓展IP矩阵以及开发新材料产品。
有分析师指出,在中国潮玩出海的浪潮中,卡游凭借IP运营、供应链效率以及线下渠道构建了竞争壁垒。然而,为了延续高速增长,卡游需要在海外市场找到差异化的突破点。
本周前瞻
经济数据
4月23日(周三)中国香港3月综合CPI年率、月率3(%)
财报发布
本周,新东方、中广核电力、中国铝业、比亚迪股份、中国平安、中国电信等企业将发布最新财报。
(本文机构观点来自持牌证券机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亦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