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赵云帆报道
人形机器人跨过起跑线的一小步,注定会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大步。
4月19日上午7时30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
2小时40分钟之后,赛事的东道主选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旗下的“天工Ultra机器人”成功撞线,成为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冠军。
天工Ultra的胜利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几天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天工为比赛作出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并且非常有希望拔得头筹。
“天工当时给出的预测是3小时内完赛,”一位人形机器人咨询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并透露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此准备了很长时间,比许多参赛选手时间都长。
公开参数显示,天工Ultra比赛前公开的小时配速就是12公里/小时,其已经是所有参赛“选手”中配速最快的,其他大多数“选手”们的配速都在3~6公里/小时。这意味着,只要天工Ultra顺利完赛,那么冠军归属大概率不作他想。
而从结果来看,天工Ultra毫无疑问拔得头筹,松延动力的N2小顽童队获得亚军,来自上海的行者二号机器人赛队获得季军。
在“他们”的身后,更多的人形机器人并未完赛……
从某种程度来说,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并不像自然人马拉松,亦或是其他赛车竞技类体育运动一样有完整的规则。
比如,F1赛车最高时速的规则涵盖了发动机排气量限制、燃料类型、车体轮胎结构、油箱容量,还有赛道强制进站等,试图将比赛维持相对公平与安全的框架之下。
而此次人形机器人的比赛却没有明确的限制规则,包括电机功率,电池容量,机器人的规格,如身高,体重等等,包括允许换电的次数,部件散热的方式等影响比赛表现的关键指标,均未明确框定。
在这种情况下,比赛也劝退了一系列机器人行业里的明星,比如智元机器人、优必选,这两家厂商的机器人,主要都还是在工厂里大展身手。
毫无疑问,人形机器人半马这种充满魔幻的比赛,参与本身的意义,比之登上领奖台,并无不及。
在比赛场上,我们频频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圈的顶流——宇树科技的G1。包括参赛的城市之间代表队,逐日行者,清华队等等,甚至还有一些赶来参赛的“热心市民”,都在使用宇树G1参与比赛。
有意思的事,这也令宇树G1成为比赛场上,“洋相”最多的选手。
“官方并没有参加比赛”,宇树科技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澄清。
“我们的G1人形机器人,从去年发货开始已经出售给全球非常多的客户,使用了很久。所以这次马拉松比赛,也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我们的机器人。比如我们的客户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所以在现场能看到不少我们的机器人由不同的团队拿来参赛,在不同操作或个性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
其实,宇树G1从来就不是一个“高性能”的赛跑机器人。而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比如使用G1的城市之间代表队,他们也需要对宇树G1进行适赛化改造,对部件减重,减去无用环节等,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有一赛之力。
但即便如此,对于半马赛道来说,一开始便定位于教育与研发市场,曾经一度价格低至9.9万元人民币的宇树G1,本就不是为了登上领奖台而来。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人形机器人来参赛,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层面的胜利?
这场比赛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过去我们理解的人形机器人,只活在短视频里。厂商们为了一段看似炫酷的视频,需要反复找角度,多次翻拍,不断遥操。
而如今,机器人们终于从短视频中走了出来,来到赛道上,来到了众目睽睽之下。当他们跨过起跑线时,人类已经完成了人形机器人历史的一大步。
用真实环境对“基础运动能力”进行可靠性压测,在长距离、非理想场地中持续运行,是检验人形机器人能否走向现实应用的第一道门槛。
这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是一场很好的公众认知与市场教育,对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验证和行业标准建立具有积极意义和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