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欧雪深圳报道
当前,美国关税政策“朝令夕改”,全球贸易秩序大受扰动。
然而,中国外贸企业反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应对能力,积极展开了一场跨境生存战。
2025年4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调研外贸产业链。记者调研发现,短期来看,部分外贸企业因成本上升,出货计划被打乱。许多企业利用海外仓作为“缓冲带”,通过提前备货和灵活调整发货计划,应对美方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
但长期来看,外贸企业正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应对关税冲击。这些举措包括加速供应链转移、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内外贸并进等。
记者调研发现,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但中国外贸行业整体应对措施丰富且有效。在这一过程中,外贸行业的洗牌也在加速。
“海外仓”打时间差
在关税高压背景下,是否涨价成为行业内热议的焦点话题。
记者了解到,部分头部卖家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消费电子出海企业安克创新已在亚马逊平台上率先对其产品进行了提价,提价幅度达到五分之一。有业内人士表示,有产业链优势、品牌优势的企业,短期即使成本上升,也难被抢走市场份额。
同时,有企业对记者表示,如果美国目前大部分产品都来自中国,且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那么通过集体协商涨价,转嫁成本到消费侧是有可能的。
然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涨价并非易事。如果企业单方面贸然提价,可能会面临客户流失和订单减少的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利用海外仓的优势,通过提前备货和打时间差来缓冲关税加征带来的成本压力。
“目前,公司有很多货物是提前备货发往海外仓的,因此关税加征的成本尚未立即反映在利润中。”深圳乐能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何冬冬说,当前公司海外仓的库存备货水平约为4个月,这一策略并不是为了应对关税冲击而临时调整的,而是基于正常的库存管理逻辑。通常情况下,公司会保留1个月的在库销售库存、1个月的即将到库库存、1个月的在途库存,以及1个月的生产在制品库存。
“如果考虑到关税加征的潜在影响,我们后续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备货量,使库存能够支撑5个月甚至6个月的销售,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中断或成本上升风险。”何冬冬称。
东莞市工贸发展促进会会长、东莞市佛爱娃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雍程翔也表示,面对贸易战的严峻形势,中国企业走向品牌化发展势在必行。而要实现品牌化,必须打通支付和物流环节。其中,海外仓建设是关键。
“如果将海外仓建在美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仍可能面临加税风险。因此,将海外仓选址在中东、加拿大或墨西哥等靠近美国的地区,或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案。”雍程翔称。
不过,短期来看,海外仓也只能起到“缓兵之计”的作用。华夏物流深圳分公司销售负责人钟呈辉向记者介绍,海外仓的运作逻辑与国内发货类似,在当前中美贸易竞争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即使将货物通过海运发往美国,仍可能面临关税上涨等问题。因此,“海外仓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何冬冬也坦言,海外仓给企业提供了库存窗口期观察市场。若关税加征持续,下半年公司会考虑涨价,但消费者是否买单仍是未知数。
构建新的竞争护城河
在关税加征催化下,外贸整体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短期内,企业因成本上升,部分出货计划被打乱。钟呈辉观察到,许多客户受关税影响,3月至4月的出货计划原本量很大,但关税上涨导致成本增加,甚至可能超过货物和运费的总和。
而长期来看,钟呈辉认为,目前企业都在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和体量,这将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过程。许多中小型企业可能会被挤出市场,而大型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
何冬冬表示,若关税加征持续,公司应对策略主要有三点:提价、供应链转移和拓展市场。由于中大型企业大多早已布局供应链转移和市场拓展,因此在当前的行业竞争中更具优势,这也加速了行业内的“优胜劣汰”过程。
从资本市场上看,部分上市公司在供应链、市场拓展上已早早布局,以应对国际市场波动。
海利得(002206.SZ)近日在机构调研中表示,2024年度出口美国市场业务占公司整体营收的10%左右,美国加征关税不会对公司业务产生重大影响,公司已建立多维度应对机制:一方面,优化越南生产基地出口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客户价格协商机制等,公司也将持续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后续动态。
中际旭创(300308.SZ)也表示,公司目前正在对相关关税政策进行研究,包括对关税豁免的政策进行研究,对公司产品价值中可豁免的比例进行评估,如果符合要求,则会提交关税豁免申请;自加征关税以后,海外客户目前还没有调整任何的需求和订单,也还没有要求改变现有和公司以往达成的贸易条款;公司目前已经具备全面在泰国生产光模块的能力和出货交付的能力。
“早在疫情初期,一些卖家就开始调整布局,比如一些家具、鞋服和箱包企业,很早就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泰国和菲律宾等地。这些企业如今在面对特朗普上台后加征关税的政策时,反而受益。”钟呈辉透露,其中企业转移供应链到越南的份额较大,大大降低了相关成本。
此外,多市场布局更能分散风险。钟呈辉表示,原本只面向美国市场的客户,近几年早已开始布局加拿大、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市场。
雍程翔对此也认同,目前行业内大多企业对美国市场持观望态度。同时,企业已积极开拓欧洲、中亚、澳大利亚等市场。在8月,协会将组团30多家企业开拓澳大利亚市场,紧接着也会继续开拓日本市场。
“目前中国对美出口依存度已大幅下降,因此相关影响还在成熟卖家的可控范围内。”雍程翔称。
此外,雍程翔强调:“品质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他表示,除了部分转口贸易(例如越南、柬埔寨)之外,此前将采购渠道从这里转移到印度的客户,如今有90%甚至100%都重新回来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关税冲击加速了“良币驱逐劣币”进程,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技术壁垒的企业,正在危机中构建新的竞争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