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商昌珍:肝癌全程管理,构建早筛、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方案丨21CC肿瘤周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佳英   2025-04-18 17:00:00

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佳英广州报道

肝癌是造成世界癌症负担的主要癌种之一,据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估计,2022年全球新发肝癌病例约87万例,死亡病例约76万例。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早期肝癌的首选方案。而微创技术凭借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正逐渐成为临床新选择。随着医学发展,单一手术已难以满足治疗需求,围手术期全程管理成为新焦点。从术前精准评估肝脏功能、术中多学科协作精准切除,到术后系统化护肝治疗,需要外科、影像、麻醉等十余个科室密切配合。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到2030年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要达到46.6%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优化肝癌全程管理刻不容缓。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值此之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邀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商昌珍对肝癌治疗与全程管理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不能为微创而微创,患者获益才是核心。”商昌珍强调,过去仅20%至30%患者可手术,如今通过靶向药、免疫治疗等新手段,更多中晚期患者获得手术机会。从早筛到生活方式干预,从诊断到围手术期管理的全链条防控,或将成为扭转我国肝癌防治局面的突破口。

肝癌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赋能

《21世纪》:微创手术在肝癌治疗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商昌珍:肝癌治疗已迈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新时代。在多种治疗模式中,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案,尤其对于早期和部分中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是可能实现治愈的最重要手段。目前,肝癌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的开腹切除、腹腔镜切除以及机器人辅助切除。

我们通常所讲的微创肝脏外科手术,主要是指腹腔镜和机器人肝脏切除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微创手术在患者术后生存预后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围手术期优势,因此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开展和应用。不过,在推广微创手术时,必须以患者的安全和疗效为中心,严格把握微创手术适应证,同时结合团队经验、设备条件等因素,以最大限度保证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21世纪》:在肝癌围手术期管理中,注意事项有哪些?

商昌珍:尽管外科手术是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手段,但仅靠手术已无法满足我们对患者生存预后的更高追求。肝癌围手术期全程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填补了这一空白。

围手术期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手术疗效。肝癌全程化管理团队包括外科、影像、麻醉、护理、病理、肿瘤内科、介入科等多个专科。而且多学科的协作管理贯穿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

术前,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综合评估,包括全身情况评估、肝脏功能评估、手术规划、并发症预防的预案等,明确患者是否符合手术适应证,或是否需要先进行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争取为手术创造条件。

术中,外科医生团队、麻醉科医生团队和手术室护理团队密切配合,确保手术安全、高效实施。术中管理强调基于全面术前规划的精准操作,在根治性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性肝脏组织。

术后,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引,密切监测全身情况及肝功能,规范、合理使用护肝药物,减轻肝脏损伤,促进术后肝功能及全身情况快速恢复。

《21世纪》:未来5到10年,肝癌的手术治疗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

商昌珍:多学科综合治疗已成为肝癌治疗的现代模式。过去,肝癌可手术切除的比例仅占20%到30%。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发展和药物创新(包括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等),越来越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通过综合治疗转变为可手术切除。

在未来,以外科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仍将是主流。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将进一步在临床中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上述模式将持续改善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全程管理:从筛查到生活精细防控

《21世纪》: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对个人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是否意味着严重肝病?在早筛、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商昌珍:我国是肝炎高发国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群占比约达十分之一。面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需秉持科学态度,因其本身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显著影响,绝大多数患者可实现终生健康生活与工作。然而,若未能及时科学应对,乙肝病毒可能复制,进而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少数患者可能进展为肝癌。

要树立健康体检意识,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对于已明确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士,建议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检查项目包括肝胆彩超、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定量检测,以及甲胎蛋白水平、异常凝血酶原等肿瘤学标志物。通过定期体检,有助于确保乙肝病毒载量维持在正常水平,防止肝脏向纤维化方向发展。

在健康体检过程中,部分人士经专业医生诊断评估后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此时建议严格遵循医嘱,规范、科学、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若未采纳医生建议,病毒复制可能不断进行,进而影响肝功能,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

《21世纪》:在家庭场景中,如果有肝炎患者,家庭生活有哪些需要格外注意?

商昌珍: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士共同进餐、工作等日常接触通常不会导致传染。尽管如此,使用公筷可进一步优化卫生条件;同时,饭前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肝炎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21世纪》:不少肝癌患者会合并乙肝或脂肪肝等基础肝病,在治疗肝癌时,要如何管理这些基础肝病?

商昌珍:对于合并乙肝的肝癌患者,需终生接受抗乙肝病毒治疗。此外,因为酒精对肝功能有明确的不利影响,所以确诊肝癌的人士应终生戒酒。同时,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常见原因之一。在饮食结构方面,应尽量避免长期摄入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保持规律、均衡的饮食习惯,这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方法。

《21世纪》: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商昌珍:我国是一个肝癌高发的国家,目前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致死病因第四位,但死亡率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排名中是第二位。我国每年新发的肝癌病例数达到41万人,占到全球的40%以上。根据《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到2030年,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主要目标。

在高度重视肝癌诊治的同时,应更深刻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防大于治”。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包括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代谢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摄入含黄曲霉毒素的食物等因素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

肝癌的防治应从肝炎防治入手,同时重视酒精相关脂肪肝或肝硬化人群饮食习惯的优化和改变。我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肝炎防治是预防肝癌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持续推进,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逐步降低,有助于预防肝癌的发生。

但需注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相关肝硬化导致的肝癌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导致的肝硬化肝癌比例呈缓慢上升趋势。所以,未来除了重视肝炎疫苗接种外,还应避免长期大量饮酒,优化饮食结构,避免长期频繁摄入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预防脂肪肝相关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

策划统筹:曹金良

执行统筹:季媛媛、韩利明

记者:韩利明、唐唯珂、朱艺艺、闫硕、李佳英

编辑:季媛媛、张伟贤

设计:冯荻庚、廖苑妮

审校:陈晶晶、张程、蒋韵 、幸经凤

制作播出: 罗晶晶、杨慧嫦、王学权、张迎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