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鲁
由常修泽、蔡继明等十几位学者著的《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大纲》近期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书中提出了若干新鲜的视角。这本书首次明确提出当代生产要素构成的七个大类:资本、土地、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并逐一展开了分析,是对当代生产要素构成新认识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概括。
古典经济学将资本、劳动、土地列为三大生产要素,奠定了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是在十八世纪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条件下,对当时人类生产活动的一个经典概括。随着近现代人类生产活动的快速进步和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的改变,若干新的生产要素逐步纳入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加广泛的生产要素认识体系。
这些生产要素的范畴依据提出者的视角,角度有所不同,有些是部分重合的。除了传统的资本、土地、劳动(或者劳动力,劳动力可以看作劳动的载体)外,它们分别是管理、知识、技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以看作管理、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自然资源、信息(数据)。这些大大扩展了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认识,同时也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给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更多的任务。
例如,经济学不仅需要研究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或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结构,还需要研究人力资本市场、技术市场、自然资源市场、信息或数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结构,以及这些市场的一系列特殊属性。
数据生产要素的出现对历来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是一个新挑战。大部分数据要素同时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属性。作为私人产品,数据产品的开发者应当拥有合法权益,并受到法律保护。非此就不可能形成数据市场,不能鼓励和保护数据产品的开发应用,具有巨大潜力的数字经济也难以发展。作为公共产品,数据的使用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同一批数据资料,使用者越多,能够创造的价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因此数据垄断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障碍。最近DeepSeek开源模型的广泛应用和广受欢迎也在这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兼顾这两方面的需要,做到既对数据产品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有效保护,促进数据市场的发展,又维护其公共产品的属性,使其尽可能得到广泛应用,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新课题。这也将决定未来数字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大纲》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方方面面做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分析,提出了若干重要观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看点是,提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核心是公平竞争与反垄断。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能够胜过靠政府之手以行政方式进行配置,原因在于公平的市场竞争。只有公平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才能促进提高效率。只有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资源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用。任何垄断都会妨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任重而道远,当前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垄断,使竞争性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实现。
(本文作者系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