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两会观察丨5%增长目标的现实考量与实现可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明明   2025-03-05 11:36:14

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

5%的增长目标从实际出发,兼顾了现实需要与实现可能。2023年和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5%左右,最终分别实现了5.2%和5.0%的增速。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既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需要,也体现出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等诸多有利条件支撑下的经济增长潜力。2025年的CPI目标定位在2%左右,是2004年以来首次低于3%,将更为准确地反映我国当下的通胀环境。

财政政策力度明显上升,呈现前置特征。2025年财政赤字率4%,对应财政赤字规模5.66万亿元,较往年大幅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升至1.3万亿元,对两重两新的支持力度均有增加,其中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较去年增加1500亿元。新增专项债4.4万亿元,预计较去年的增量部分主要集中在地产收储领域。除了上述政策力度之外,去年批准的每年两万亿政府债务置换额度也将在今年落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预计今年财政节奏将有所前置,支撑年初经济温和回升。

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基调,降准降息操作节奏或前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货币政策定调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适度宽松”的表述,同时提及“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和2025年央行工作会议中的表述基本一致。对于宏观政策,报告要求“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预计政策实施节奏或前置。对于流动性市场表示“维持流动性充裕”,预计后续央行仍将基于买断式逆回购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结合财政端发力情况,国债买入操作也可能伴随后续政府债供给抬升而择时落地。具体到政策层面,报告特别提及“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强化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等支持措施”,同时表明要促进股市楼市健康发展,预计后续结构性政策工具或更多向“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方向倾斜,而SFISF以及股票增持回购再贷款等资本市场支持工具也可能适时扩容,同时可以关注地产收储等楼市支持工具后续的使用空间。 

进一步释放了积极的地产支持信号。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助力房地产止跌回稳延续,拓宽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释放刚需及改善性需求潜力,对冲地方土地财政收缩压力。地产债投资方面,当前地产行业延续止跌回稳状态,部分主体风险也有所收敛,行业整体的信用风险较高峰时期已有明显下降,而在此背景下,部分央国企地产债利差依然处于50%以上的分位数水平,具备较好的票息保护,建议优先关注参与保交楼、城市更新及重点区域项目的央国企地产债,其再融资能力及政策支持确定性较高。此外,也可以适度配置优质民企短久期债券,不暴露久期风险的同时,获取超额票息收益。

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2025年 “隐债置换”的大趋势下,化债资金继续常态化发行,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相关工作已经启动,8000亿元的特殊再融资债资金后续也有望加速发行,化债资金的落地将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而在化债推进的同时,也应坚持在化债中发展,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预计后续化债重点省市名单也将有所调整,更多省市也将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除此之外,隐性债务遏增化存的态度也毫不动摇,将加快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

重点领域风险化解仍是政策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涉及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等多个方面,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纲领形成呼应。在金融机构风险方面,去年以来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中小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和风险防范能力。本次报告提出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明确提出包括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风险化解措施,充分利用好包括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后续笔者认为有望看到金融稳定法正式稿的最终出台,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核心职能。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