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看经济数据中的质量?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是基础。
去年广州两会上,“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掷地有声,我国第四座“三万亿之城”诞生;今年,更多人把目光投向迈上新台阶后的GDP增速——诚然,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2.1%,并不是一个乐观的数据。
对此,有人只看到了增速放缓的问题,对经济大市能否真正挑大梁产生疑虑。更多人正视了困难,看到了广州迎接这场“压力测试”的更大关键——在错误的道路上,跑得越快、离轨越远;在正确的道路上,跑慢一点,也要确保不偏航。这座“千年商都”用无数次选择验证,在关于城市位势变迁的长跑中,靠的不仅是速度,还有方向。
那么,广州此刻朝向何方?透过数据看经济,既要看短期之“形”,更要观长期之“势”;既要看增长之“量”,更要探发展之“质”。

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生产高效有序。
数读产业之“势”,向实向强——去年,广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6%,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三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26.4%。集成电路晶圆、模拟芯片、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68.9%、23.7%和22%,无人机、液晶显示屏分别增长2.9倍、2.3倍。“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方向始终如一、步伐愈发铿锵。
数读发展之“质”,向新向上——近三年,广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0.4%,科研城市排名全球第八位,独角兽企业增至24家、数量居全球城市第九,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5万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科技产业互促双强的脉动愈发强劲、“含新量”“含金量”齐升。
在新旧动能转换深度调整的当下,谁能把握住加速成长的新兴动能,谁才能赢得城市竞争的未来。越来越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正成为引领这股新兴动能的中坚力量。
去年,全球首家“三证”齐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全球自动驾驶出租车第一股均出自广州。全球首个、世界最大的飞行汽车工厂也在广州开工建设。亿航智能、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小鹏汇天,这四家民营企业的科技圆梦之旅,正是广州借助前沿布局突围,在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领域实现领跑的鲜活缩影。
新的国家战略加持,更是为广州指明了发力方向——去年,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赋予“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明确“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愿景。广州发布面向2049城市发展战略,推动建设东部中心、活力创新轴和北部增长极,为“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打开城市新的格局、蹚出发展的新路子。
这就是经济数据里的广州,一个求质求新促转型强动力的广州,一个谋深谋实锻长板提能级的广州。
(二)怎么看超大城市扛的担当?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几组具有生命力的数字中,我们也看到了一座超大城市超越数字的担当。
首先,是就业。
2024年,广州立下了“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以上”的军令状。过去一年,广州将就业列为贯穿全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推进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4万人,以超过目标10万人的答卷,高质量完成了稳就业任务,为全国全省大局做出超大城市的贡献。每一个数字背后,关乎着一个家庭的冷暖,一个个体梦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广州家政集市活动现场供需两旺
百姓的“钱袋子”,同样承载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广州真正让经济数据与民生温度同频共振。过去一年,广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
这意味着,广州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双双跑赢城市经济增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实质改善。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领先城镇居民,进一步弥合了城乡发展差距,推动了共同富裕的进程。两个“快于”、一个“突破”,彰显了广州强化“百千万工程”战略引领,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
在财政收入方面,2024年,广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4.7亿元、增长0.5%,其中税收收入1372.4亿元,实现财税收入正增长,较好支撑发展大局。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民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77.4亿元,其中民生类支出1951.2亿元,占比超七成。广州用心用情办实事惠民生,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大事小情和急难愁盼,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重点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排在了九大重点任务之首。
2024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万亿元、进出口总值1.12万亿元,保持“双万亿、双增长”势头;落地实施“两新”措施,开展两轮“以旧换新”活动。
所有的增长,都是立足国之大者的包容式增长。
所有的发展,都是植根民之所向的内涵式发展。
超大城市的担当,体现在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勇挑稳就业、扩内需重担,体现在让发展成果渗透至社会肌理的最细微处,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怀与支持上。
(三)怎么看经济大市拼的潜力?
经济大市拼经济的潜力从何而来?来自战略定力。
2025年,“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连续第四次写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广州用时间验证了战略定力的意义。
从2022年提出“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破题起势,到2025年提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始终将坚定地用“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确定性,对冲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四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但对广州制造业而言,却是重构城市基因的关键周期。真正的战略定力,是遭遇挑战时的坚韧、把握机遇时的果决,广州正用实践证明,所有经济奇迹,都能寻到久久为功和厚积薄发的轨迹。
判断经济的活力,资金、企业和人往哪走,是重要的判断依据。
强大的流量优势和市场活力,是经济大市拼经济的底气。

广州制造的通讯无人机
2024年,广州人流、物流、资金流全面畅旺。全年客运量突破3.3亿人次;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637万人次,广州共接待游客2.5亿人次、增长6.4%,其中外国游客超200万人次、增长55.5%……广州作为要素枢纽的引力实现跃迁。物流方面,快递业务量达142亿件,连续四年突破百亿件,稳居全国第二;广州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6.8亿吨和2646万标箱,增长1.8%和4.1%,稳居全球第五、第六;资金流方面,广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7.2万亿元、增长5.3%,特别是新增贷款超过4500亿元、增量全国第三。
市场活跃度上,广州受到创业主体和优质企业的青睐。2024年,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超60万户、同比增长11.6%,新登记数量及增速均居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首位,年底实有经营主体367万户、增长8%,居全国第四位。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445家,同比增长27.4%,全国每增7家外资企业中,就有1家在广州,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62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全球力量。
一个有为政府,则是经济大市拼经济的保障。
广州在政府透明度指数排名全国地级市首位,12345热线运行质量排名全国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第一,财政透明度排名全国城市首位,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考评全省第一……勾勒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共生图景。从率先探索“市场准入极简审批”到创新推出“城市合伙人”计划,广州持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拼经济保驾护航。
2025年,承担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角色,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重任的广州,还将迎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机遇,广州也将把赛事机遇转化为发展势能,实现转型发展、向上突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贾政、方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王燕、吴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