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对话|腾讯云胡利明:金融科技出海2.0 智能体元年怎么干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曹媛   2025-11-06 20:49:07

编者按:真正的变革,不在风口之上,而在深耕之处。“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由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关键跃升期,金融体系将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跨越。2025年11月19日,第十九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简称“深圳金博会”)即将举行。值此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特别策划《深耕者说》,对话一批在“五篇大文章”、跨境金融、数智化等领域持续深耕的金融业大咖。他们的讲述,没有眩目的数据堆砌,却有扎实的实践逻辑;没有口号式的承诺,却有可触摸的改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媛深圳报道

中国金融科技出海迈入2.0,正加速从“单一技术输出”向“行业标准制定者”转型。

全球金融科技版图中,深圳金融科技的话语权持续提升。第3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38)》显示,深圳综合排名保持全球第九,金融科技领域创下历史最佳表现,排名升至全球第二。

深港金融密切联动背景下,不少内地金融科技企业都先试水香港市场,以香港为出海“第一站”布局全球。作为金融科技出海的代表企业之一,腾讯云正加速布局境外市场。

据介绍,在境外市场,腾讯云为近400家金融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持,覆盖亚洲、中东、欧洲和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香港是中国科技对外输出的一个窗口,所以大家会看到腾讯还有其他公司出海第一站选在香港。因为国内很多技术能快速在香港落地,还能成为一个展示窗口,告诉全世界中国的技术和能力可以支持好业务发展。”

近日,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腾讯云副总经理蒋渝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解读腾讯云的全球布局策略,以及在“智能体元年”云服务厂商的市场机遇。

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受访者供图)

深港金融科技合作深化

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有8家数字银行,腾讯云与哪些机构有深入合作,合作模式是怎样的?跨境合规与数据安全如何保障?

蒋渝:腾讯云目前与香港2家数字银行有深入合作,合作模式分为私有化与公有化两种,同时通过多重措施保障合规与数据安全。

一家深入合作的是富融银行,腾讯云提供全栈私有云解决方案,帮助富融完成全套银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2024年底,腾讯云助力富融银行仅用10个月完成了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的升级,并且新系统上线切换仅用15小时,成功实现无缝升级。

另一家深入合作的是天星银行(Airstar),采用公有云方式,它的核心银行整个放在腾讯香港站点公有云上,从底层的存储计算网络到中间的数据库等,也都用到了腾讯的TDSQL,所以全栈由腾讯提供支撑,预计未来每年可带来数百万成本节省。

在合规与数据安全方面,香港相关监管部门对公有云的使用,持相对开放态度,且有完善数据隔离、审查体系,腾讯云会配合合作银行与监管部门细致应答,并且所有客户数据均存储于香港本地。

21世纪经济报道:传统银行、数字银行对云计算要求有何不同?数字银行的纯线上业务模式,是否对云计算等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

胡利明:两者核心诉求(稳定、安全、合规、可靠)一致,但因业务模式不同,需求存在差异。

传统银行的业务范围广、业务类型比较综合,支持账户和交易的类型也较多,对数据隔离、安全、合规、灾备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非常高,这也是大部分传统银行选择私有化部署的主要原因,也匹配监管合规要求。

数字银行的业务以线上为主(如数字账户、线上信贷等),所以对公有云的这个选择,对数字银行来说特别合适。它是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架构,还有高弹性的多数据中心的灵活性,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支持所有业务。如腾讯云支持的微众银行(属数字银行属性),单账户成本仅为传统银行1/10以下。

蒋渝:他们对云厂商能力的要求没有区别,如稳定,安全,可靠、数据隔离等。但数字化银行从他们出生就是“cloudnative”的,所以他们对云的适应程度和对云的依赖比传统银行更多,但他们其实给传统银行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

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云拓展海外客户,以中资机构出海为主还是本地客户为主?未来1-2年如何深化在香港地区的布局?

胡利明:腾讯云当前核心增长引擎为智能化、全球化及自主创新技术。在金融行业全球化布局中,中资机构出海与海外本地客户拓展均为重要方向。

中资机构是我们打开海外市场的首要“突破点”:腾讯云依托国内广泛用户基础、金融云行业“主力军”地位及丰富应用创新经验,已与大行(如中银香港、建银亚洲)、头部券商等合作,落地技术架构搭建、风控、人脸核身技术等工作,并积极筹备AI领域的联合创新。

海外本地客户拓展是长期重点:虽然海外机构对国内技术了解较少,需深入沟通、合作周期较长,但一旦建立合作便具备长期稳固的信任关系,腾讯云正投入大量团队与精力推进。

香港市场方面,腾讯云经过前期积累,已适配香港本地市场要求与技术习惯,完成包括合规白皮书制定、相关认证、技术架构整合、数据容灾隔离等工作,还协同本地专业咨询公司开展监管沟通,在服务本地银行、券商等客户中积累了成熟经验,目前技术与合规条件已就绪,正加大本地标杆客户建设力度。

从“硬生态”协同到“软性突破”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云海外业务收入如何?在香港地区及海外市场有哪些突破?

胡利明:具体收入不便透露,但海外是核心战略方向,海外业务基本上保持每年双位数高速增长,在标杆客户拓展上可以说是“攻城拔寨”。

在香港、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均实现重要客户突破,且合作并非浅层合作,而是深入客户核心业务系统——以香港市场为例,腾讯云为Airstar天星银行(AirstarBank)、富融银行(FusionBank)提供核心业务支撑。作为一个基础架构的厂商,只要我们支持着客户最核心的业务,就说明我们在这个行业已经是一个“深水区”的状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云服务海外客户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因地制宜服务本地客户?

胡利明:在与境外(含香港)金融机构合作中,除需满足安全合规、金融监管条例等基础要求外,还面临两大核心难点,腾讯云亦针对性推进应对工作:

一方面,难点在于与境外金融业务系统“硬生态”的协同。海外及香港金融机构多采用传统业务系统与技术架构,在向云时代、数字化与智能化演进时,应用系统升级改造存在明显卡点——不仅需高额投入,对科技团队能力要求也较高,整体迭代周期较长。

对此,腾讯云已在香港、东南亚等市场,通过与行业应用开发厂商开展适配、为客户打造联合解决方案,助力其推进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难点在于境外金融机构对国内云厂商的认知培育。海外及香港金融机构过往长期接触AWS、微软等技术,对国内先进云厂商的技术、产品及金融行业解决方案的了解需一定时间。

但随着海外标杆案例增多、应用价值与效果逐步显现,将推动境外机构深化对国内金融科技的认可与了解,这是一个“软性突破”市场的过程。

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国内银行盈利承压(净息差下降),是否会减少IT与“上云”等预算?

胡利明:从国内市场看,尽管银行整体利润承压,但预算向“智能化”与“自主创新”倾斜,云业务仍处增长通道。

自主创新方面,银行加速将传统基础架构升级为分布式云架构,相关预算占比大幅提升,建设与升级速度加快;智能化方面,大模型应用试点、AI训推平台、Agent开发平台及相关专业服务的立项项目众多,呈现“欣欣向荣”态势,两大方向叠加使国内云业务发展相对稳健。

而海外市场的机遇更多、增速更快。海外机构过往对中国技术了解有限,如今随着国内厂商组团出海,海外机构逐渐认可中国技术实力。

比如腾讯云支持的微众银行,单账户成本仅为传统银行1/10,最高支持22.5万笔/秒交易量,这个对于海外机构来说都是非常震撼的。还有eKYC人脸核身技术及刷掌支付等新兴产品,这都是科技实力的体现。

云厂商发力AI Agent,机遇何在

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被称为“智能体元年”,到底如何定义智能体?

胡利明智能体存在“严格认定”与“行业泛化”两种概念,当前行业及金融机构提及的智能体多为泛化概念,尚未达到严谨定义的标准。

从OpenAI及行业视角看,深层次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ChatGPT类聊天型、对话型AI;第二阶段是具备长思维链推理能力的AI,部分对话型AI已融入该能力;第三阶段是研究型AI,能针对具体话题与领域开展自主研究。 

第四阶段是自主规划型AI,可接收宽泛任务并自主调动资源、协同不同领域智能完成工作,这是严谨定义下智能体(agent)的对应阶段;第五阶段是组织性AI,多个不同角色的智能体可通过“大脑”协作完成大型、长期任务,此阶段可视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过程。

目前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行业主体,多在业务场景的小环节开发创新工具(如绩效辅助工具),为个人提供业务增值,虽然常把这类辅助性AI称作智能体,但还远没有达到自主规划水平,仍属泛化概念。

21世纪经济报道:为何云服务厂商纷纷布局AIAgent,有哪些市场机遇?

胡利明:对于云服务厂商,当前阶段蕴含巨大机遇。这是AI发展的必然时期,最终实现具备自主规划能力的强AI,需依赖单个业务环节的强理解能力、必要的调用与延伸能力,再结合“大脑”连接各类工具。因此,云厂商将迎来全方位的科技服务机会。

具体可分为四大核心领域:一是模型层机会,涵盖大模型基座与金融领域大模型(部分机构称“小模型”)。领域大模型是基于企业或行业专有数据训练,在信贷、保险核保、营销等特定环节专业度与准确度极高,可满足金融行业细分场景需求。

二是基础设施层机会,包括算力基础架构与支持大模型应用的大数据空间。当前多数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虽数据库在该领域应用相对深入,但整体上大数据与AI融合度低,大数据多用于商业分析与报表呈现,尚未充分服务于大模型,存在较大拓展空间。

三是AI应用与开发层机会,涉及AI训练与推理服务、AI智能体(agent)的开发及应用。

四是专业服务层机会,包含智能体定制开发、专业服务、算法服务等。

这四大环节与层次均为云产品的核心机会点,当前阶段需金融机构与云厂商联合创新,在各环节打磨效果,以推动强AI的落地与应用。

21世纪经济报道:面对这些市场机遇,腾讯云如何布局?

胡利明腾讯云在AI领域的定位是“AIin All”,这一定位既务实又注重生态协同。

从务实层面,我们聚焦金融应用场景,致力于在具体的应用工具、平台及参与的业务场景中,帮助金融机构实现实实在在的业务价值,这是核心追求。

从生态协同层面,依托腾讯丰富且强大的互联网生态,腾讯具备独特优势,旗下900多款ToC应用(如元宝、浏览器等)均嵌入AI能力,这些应用场景可与金融机构的ToC服务及知识库结合,形成C端与B端联动的合作基础,这也是腾讯云开展AI业务的显著特点。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