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新集团董事长肖志平:坚持“智慧型增长”,力推五大跃升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伍素文   2025-10-30 09:30:00

广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志平,受访者供图

南方财经记者伍素文实习生钟宸叶方旋广州报道

2025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这不仅为广东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本地国资国企提出了重要而迫切的新命题。

作为坚持制造业当家的省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广新集团近年来坚持“科技+投资”双轮驱动,不断释放价值创造力。集团连续三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2024年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1.29%,净资产收益率达7.97%;2025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再增15.86%。在强化资本投资赋能的同时,广新集团正大力实施“拓新工程”,将其作为科技创新的突破点和新产业布局的重要抓手。

“当前国企发展逻辑正经历深刻变革,正在从‘汗水型增长’转向‘智慧型增长’。”近日,广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志平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后者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内涵式的聪明增长和价值增长。

顺应这一趋势,广新集团已在资本投资、产业培育、产学研协同等方面形成一套“广新方法论”。展望“十五五”,肖志平表示,集团将紧扣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一目标,以抓投资的力度狠抓创新,在夯实制造业根基的基础上,持续拓展产业链厚度、创新链深度与价值链高度,加快迈向世界一流企业,力推五大跃升。

坚持“科技+投资”双轮驱动

南方财经:资本是产业的血脉,广新集团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如何以资本投资为纽带助力产业向新图强?

肖志平:国有资本投资是广新的主责,广新坚持每年新增投资50%以上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助力全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充分运用并购重组,拓展产业新赛道。通过一系列重大并购重组促进战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持续巩固集团制造业当家的产业家底,重点布局了生物科技、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产业赛道。譬如,在生物科技领域,推动星湖科技并购重组伊品生物,成为百亿级上市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投资了镍钴中间品湿法项目,成功向镍产业链上游延伸切入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赛道;正加快推动佛塑科技并购国内前三的新能源电池隔膜企业金力股份。

另一方面,坚持当好耐心资本,抢占发展制高点。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引领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于与主业相关、前景广阔的科技项目,集团总部设立广新研究院作为赋能和孵化平台,与所属链主、骨干企业共同出资培育,推动重大原创技术项目公司化运作,目前已孵化四家原创技术种子企业。设立了广新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科创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投资了海控能源、瑞浦兰钧、中科通量等行业高潜企业。

南方财经:广新集团正在实施拓新工程,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布局新产业的重要抓手。目前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要进展?创新风险大,在激励企业敢闯敢试方面,广新集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肖志平:当前集团正认真按照省国资委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拓新工程”,以“四单一图”为重要创新工具,因企制宜凝练产业重大需求,从企业创新基础、项目创新性、技术成熟度、未来商业潜力等维度,在新能源材料、高性能钢种、新型显示材料、生物发酵等领域遴选了24个重点项目,分类梯次培育,加速产业化落地,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我们还在激励企业敢闯敢试和保障推进拓新项目上作了一些探索。在创新资金机制上,打造了财政资金引导、广新创新研究院和所属企业配套的“1+1+1”创新资金支持体系,以联合创新的模式,通过股权合作出资共同孵化培育科技种子初创企业。

在创新激励机制上,深入实施考核利润加回、创新激励加码、原创投入加大、科技成果加计、创新容错减压“四加一减”考核激励政策,并通过核心团队持股、实施中长期激励等方式,建立健全团队利益深度捆绑机制。

对于创新容败机制,我们深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出台了《拓新工程尽职容败免责实施办法》,进行长周期考核,合理设定战略亏损期,实事求是剔除当期亏损。

创新人才机制同样重要。落实“视人才为珍宝”要求,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新港计划”,探索“首席科学家+板块委托”运行机制,为才搭台、为才减负,充分激发创新活力。2024年引进科技领军人才10人,其中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4人。

南方财经:广新集团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库,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能否举例介绍创新联合体如何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平衡联合体多方利益?

肖志平: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库、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是广新推动“智慧型增长”的核心举措之一。我们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31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关系,运用“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共建创新联合体,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能级。

如,星湖科技联合清华大学等顶尖科研团队组建了高质量创新联合体,历时近10年攻关“核苷类产品高效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及其产品”项目,自主创立了微生物高效诱变选育及高产核苷菌株的全基因组系统规模创制技术,并实现工业量产。这项核心关键技术不仅打破了国际头部企业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更让核苷酸生产成本直降超40%,废水排放量减少超75%,真正实现了科学技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赢局面。

创新联合体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对各方核心诉求的精准回应,关键是要通过机制设计将“技术供给方”与“产业需求方”融合为“利益共同体”。具体来说,首先要设计契约、明晰权责。联合体成立前签署三方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及风险分担规则;其次,明确阶梯投入、风险共担,在极其不确定性的实验室阶段以共同申请的财政经费为主,在中试及产业化环节企业逐步加大投入,以降低各方压力;此外要实现多元激励、长效合作,企业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给予核心研究人员项目利润分红或股权激励,并联合高校院所共建长期研发平台,提供稳定课题经费和人才联合培养机会。

加快向“智慧型增长”转变

南方财经:当前,国资央企正加快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您怎么理解“智慧型增长”,在这方面广新集团有哪些体现?

肖志平:“智慧型增长”本质上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同时服务于企业自身竞争力提升和国家宏观战略的新型发展范式。这个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国企发展逻辑的深层次转变,强调要从依赖传统资源、资本和劳动力大量投入的汗水增长、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内涵式的聪明增长、价值增长。

广新集团作为坚持制造业当家的省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当前正锚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向“智慧型增长”转变。在增强创新驱动力方面,集团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7家,其中制造业单项冠军6家、“链主”企业4家,科技型企业利润贡献超过90%。“十四五”以来,集团研发投入超过150亿元,2024年较2021年增幅达102.5%。

产业引领力也在持续提升。我们正加快构建“4+4+2”现代产业布局,即“镍(镍产业)、铝(铝产业)、生(生物科技产业)、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电(电子电路)、能(新能源)、材(新材料)、数(数字经济)”四大战新产业,和“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两大未来产业,争当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者。

当前,在省工信厅和省国资委大力指导支持下,广新集团正加快筹建广东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应用中心,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开放式创新平台(GOLD平台)+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创新枢纽,促进“三端四链”协同创新,助力我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南方财经:“十四五”已近尾声,“十五五”即将开启,广新集团在“十五五”期间将锚定怎样的航向?

肖志平: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广新集团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现有制造业当家基础上,持续夯实产业链厚度、创新链深度、价值链高度,加快迈向世界一流企业,为广东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贡献力量。

锚定“五向引领”,要向阳而生,践行国企担当,与国家同频,沿着产业报国、实业兴国砥砺前行;向光而行,追求价值共享,与企业共生,做有价值、负责任、受尊重的一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向新而进,聚焦新质生产力,布局拓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提高发展“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向高而攀,与一流“对标”,与快者“赛跑”,争当粤港澳大湾区战新产业引领者;向海而强,用好“两个市场”,加大出海力度,优化主业国际化布局。

把握“五对关系”,即把握“一量一质”,既要量的合理增长,也要质的有效提升;把握“一存一增”,既做优存量,也做大增量;把握“一新一旧”,既加快战新产业发展,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喜新不厌旧,以新改造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一链一圈”,既推动“全产业链”式产业纵向延伸,也推动“同心圆”式产业横向扩张;把握“一出一进”,既加快出海业务布局拓展,也加大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

实现“五个跃升”,即主业结构跃升,全力构建“4+4+2”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能级跃升,实施主业千亿级产业集群“211”行动和“1+3+X”新兴产业百亿集群行动;全球化布局跃升,稳步提升海外营收占比,构建“国内为核、东南亚为基、全球为翼”主业国际化格局;科技动能跃升,以抓投资力度抓创新,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形成产业端复利效应;治理体系跃升,把ESG的领先实践固化为长效机制,打造绿色低碳和合规治理新标杆。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