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增“小巨人”数量领跑全国,背后是啥培育经?

南方都市报  
2025-10-30 12:00:21

近日,全国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深圳入选的企业数量达到了347家,成为此次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第一的城市。从深圳各区来看,宝安区、南山区、龙岗区、龙华区入选企业数量在全市排名靠前,合计占全市逾八成。其中,宝安区单批入选企业数量更是达到了102家。

作为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产业“雨林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也是观察区域先进制造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能级的重要维度。

盛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背后,深圳各区有着怎样的“培育经”,未来如何进一步助力“小巨人”企业成长?

南山城区。南宣供图

入选名单

4区入选企业数量合计占深圳全市逾八成

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和复核工作。近日,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进行了公示,该批名单即为今年全国新入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广东共有691家企业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创历史新高。其中,深圳入选的企业数量达到了347家,领跑全国城市,成为此次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第一的城市。

据悉,在过往第四、第五、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深圳入选的企业数量分别达到了276家、310家、298家,这体现了深圳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上的领先优势。

从深圳各区来看,入选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靠前的区有宝安区、南山区、龙岗区、龙华区,合计占深圳入选企业数量的逾82%。其中,宝安区单批入选企业数量破百,达到了102家,南山区、龙岗区、龙华区入选企业数分别为84家、53家、47家。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开展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涵盖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需要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认定标准,涵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产业链配套、主导产品相关指标。

发展产业,既要有“参天大树”,还要培育“雨林生态”。作为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具有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特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属于制造业,从中可以产生未来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是观察区域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能级的重要维度。

各区看点

宝安区

单批入选数量破百背后是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宝安区以102家的单批入选数量,成为全国首个单批“小巨人”企业破百的行政区,也将辖区“小巨人”企业总数推升至380家,拿下“全国区县级第一”的宝座。

亮眼数字背后,是这批“小巨人”企业含金量十足的群体特质:近六成扎根制造业核心领域,涌现出一批在细分市场实现“填空白”、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关键力量,主导产品普遍具备全球竞争力,在半导体、机器人、高端医疗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集聚。

智能穿戴终端品牌争奇斗艳,此次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深圳市优创亿科技有限公司则基于对产业链分工的判断,选择了将资源聚焦于“幕后”核心技术攻坚,将技术实力本身,锻造成业界有分量的“金字招牌”。“与其在‘台前’的红海中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不如在产业链的深处,构筑一道技术护城河。”优创亿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

宝安企业优创亿入选“小巨人”企业,图为企业产品展示区。受访者供图

如果说深耕技术是优创亿的内功,那么宝安的产业生态则是为其输送“真气”的外部环境。去年,优创亿接下了一个紧急任务:27天,完成一款全新产品从图纸到量产的过程。一场围绕“一小时产业圈”的高效协同战迅速打响,芯片原厂、元器件商、测试实验室……所有资源在数公里内实现快速响应。地理上的邻近,在这里被直接兑换为时间上的绝对优势。

宝安区“汇智”专精特新总部基地。

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代表性“产区”,宝安区打造的产业“雨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活跃的协同网络。而要让这片土壤长出更高能级的创新“雨林”,则离不开宝安在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建设上的双重发力。

从科技创新维度看,宝安不断夯实创新链条,引入顶尖科研机构,举办科创对接会,为企业技术攻坚配备“智囊团”和“资源库”,让源头创新、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形成闭环。在产业集群建设上,宝安以“空间优化+资源协同”强化集群效应,积极构筑“成本洼地”与“效率高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批量”出现,是宝安产业生态活力的有力印证。

南山区

“产业园即产业链” 集群效应构筑创新高地

南山区84家企业入选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至此,全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了374家,在全国市辖区中保持领先优势。这些深耕细分领域的创新主体为何密集涌现?答案藏在南山成熟的产业生态与精准的培育体系中。

在南山,“小巨人”企业的分布呈现鲜明的空间集聚特征。从街道划分来看,粤海街道与西丽街道成为核心承载地;从片区来看,留仙洞片区、高新(深圳湾)片区、南山智园片区构成三大创新极核,形成“地理集中+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在相关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特色产业集群已然成型,集聚效应催生了“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园即产业链”的生态优势,企业可就近获取技术协作、配套服务等资源,降低创新与运营成本,这为“小巨人”企业成长提供了天然土壤。

深圳湾创新广场。南宣供图

记者从南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为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轻装上阵,南山构建了覆盖资金、金融、人才、空间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精准滴灌”式服务成为亮点,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末梢。

在产业集群效应与政策“精准滴灌”的双重加持下,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从细分赛道崛起,为南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在南山,深圳绿米联创科技有限公司从2009年十几个人的小团队,成长为近千人规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董事长游延筠表示,绿米联创的成长离不开南山这片有温度、有活力的发展沃土。这里密集的科创资源、产业链配套,让企业能快速对接技术与市场;这里的营商环境,对企业“不缺位、不越位”的支持与服务,让绿米联创在多次规模扩张中没有了“后顾之忧”。

龙岗区

工业强区提供优质土壤 53家企业新晋“小巨人”

龙岗区有53家企业入选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至此全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达到162家。

龙岗是工业强区,当前已形成了“IT+BT+低碳”三大产业集群,为产生“小巨人”企业提供了优质土壤。“小巨人”企业是龙岗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此次入选的龙岗企业主要来自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

在细分赛道“精耕细作”,是“小巨人”企业突围的关键。此次入选“小巨人”企业的深圳市正德智控股份有限公司,深耕高效节能微电机及智能驱动系统领域已经十多年。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给该公司带来了新机遇,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也正是龙岗重点发力的产业。

“入选‘小巨人’企业,是对我们深耕技术创新的认可,更激励我们持续突破。”正德智控董事长助理李浩表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发展对电机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公司深度参与多项战新产业领域用微特电机技术标准制定,与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公司合作,提供核心电机驱动组件,提升了影响力和话语权。

创新活力的迸发,离不开优质营商环境的滋养。第七批“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深圳御光新材料有限公司亦榜上有名。2024年,该公司业绩同比增长226%。今年以来,公司海外市场表现强劲,截至8月,海外销售业绩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御光新材料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袁兰兰表示,深圳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龙岗区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场景应用支持,让公司产品被更多企业知晓,“龙岗的‘厚土新芽’‘一企一策’服务,为我们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更多“小巨人”企业扎根成长,龙岗正持续以专精特新力量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

龙华区

出台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政策建立梯度培育体系

龙华区有47家企业入选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深圳市永亿豪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散热风扇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为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的风扇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对散热性能和产品寿命有严格要求的汽车、光伏逆变器和工业领域。目前,永亿豪拥有一支近百人的研发团队。

此次入选“小巨人”企业,让永亿豪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据悉,企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水平,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增长。同时也关注跨境电商等新的销售渠道,拓展国际市场。

记者从龙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为实现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系统化推进,龙华区建立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联动、链式跟踪的培育体系,形成了“培养一批、成熟一批、认定一批”的递进式培养机制。

为优质中小企业保驾护航,龙华区持续健全政策体系。2024年10月起正式实施的《深圳市龙华区关于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梯度培育体系、动态培育服务机制、多层次产业空间保障、租金支持、产业链协作、专业服务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优质中小企业服务机制。龙华区还注重服务一体化建设,提供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数智化改造、上云用云、供需对接、上市辅导等多种综合服务。

专家观点

政府部门顺势而为

构建让“千里马”能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

在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深圳以347家的入选数量领跑全国城市。“深圳几乎具备了一家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从萌芽到壮大所需的所有关键要素。”在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院长周清杰看来,这是由制度、要素和产业链共同作用的、高度市场化的产业生态的结果。

周清杰认为,深圳的成功密码可以解构为三大核心效应的叠加。

制度环境与创新文化的“沃土效应”,核心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赋予企业家极大的自由度和试错空间,将创业精神内化为城市基因。

高端要素的“虹吸效应”,深圳对全球科技人才和优秀毕业生具有强大吸引力,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与此同时,其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从天使投资、VC/PE到深交所,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活水”。

产业链的“生态协同效应”,深圳以至大湾区完善、高效的产业配套体系,意味着企业能低成本、短时间完成技术迭代和产品验证,这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一座城市拥有高密度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群,其战略意义远超数字本身。周清杰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衡量区域未来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它们是技术创新的“急先锋”,是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其中很可能诞生“下一个大疆”,确保深圳能始终站在全球产业竞争的前沿。当“小巨人”企业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链主”,将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完善和升级,形成一个更具韧性和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我们应该构建一个自由的生态环境,让‘千里马’从中脱颖而出,而不是试图去设计和圈养每一匹‘千里马’。”对于深圳各区要如何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周清杰认为,政府的角色更多应是“顺势而为”,深圳优秀企业的涌现更多是企业家精神驱动和市场选择的结果,“让市场逻辑归于市场,让企业家精神归于企业家市场,这是诞生更多‘小巨人’的根本之道”。

周清杰建议,要坚定地相信市场和企业家的力量,持续优化能让企业家精神自由驰骋的营商环境。要让金融体系发挥好“筛选器”和“助推器”的作用,让专业的资本去发掘和支持有潜力的企业。

南山城区。南宣供图

从创新生态、金融赋能、应用场景着手

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成长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深圳的涌现,源于深圳具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生态,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创新、资本、人才支持,为新技术、新业态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宝安区、南山区依托制造和创新的巨大优势,成为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高地。

韦福雷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专精特新企业通常是行业创新的先行者,不仅自身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其技术和创新模式还具有外溢效应,对区域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专精特新企业还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市场主体,大多是产业链的链主或者骨干,能够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未来,在助力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方面,深圳各区可以如何作为?韦福雷建议,要持续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深度融合,打造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土壤,并加强基础性、源头性创新,促进研究机构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要提升金融赋能水平,完善创业投资“募资、投资、管理、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培育耐心资本的制度环境,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要持续提供新的应用场景,围绕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进一步加快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未来场景试验区建设,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提供应用场景的试验条件,打造孕育专精特新企业的丰富应用生态。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