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喻(财经评论员、高级经济师)
今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在此关键时点,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启动实施,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十大重点领域,为工业经济稳中求进、转型升级勾勒出清晰路线图。这十大行业合计占规上工业七成左右,是稳定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大盘的根基。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进程与结构调整深化并行的关键时期。国际层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显著加重,为工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国内层面,消费和投资信心仍需巩固,部分行业面临“内卷式”竞争与增长瓶颈的双重压力。在此内外挑战交织的复杂形势下,本轮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既着力于短期增长稳定,更着眼于长期结构优化,充分展现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向新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首先,方案坚持供需双侧协同发力,构建了系统性的政策框架。在供给侧,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破解结构性难题。方案提出加强技术创新改造与质量品牌标准建设,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痛点,方案还提供了精准的定制化举措。例如电子信息制造业着力推动手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等整机和零部件迭代升级;电力装备行业则聚焦新能源、智能电网装备等重点领域,展现出精准施策的政策导向。
在需求侧,方案在扩大传统消费的同时,更加聚焦拓展新场景、新业态,着力激活市场潜力。围绕促进传统领域消费升级、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等方面,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电子信息制造业致力于促进人工智能终端创新,提振电子产品消费;汽车行业通过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和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电力装备行业则精准对接新能源基地、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以项目为牵引拉动装备制造升级。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需求侧发力的完整政策体系。
其次,方案将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性与发展阶段,方案规划了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在机械行业,重点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与机器人等高端产品研发;在轻工业,着力开发绿色、智能、健康的新产品;在钢铁、有色等基础材料领域,则聚焦突破高端材料的关键技术瓶颈。这种精准的产业政策导向,将有效推动各行业找准创新突破口,实现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十大行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将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从上游有色金属、钢铁等基础材料,到中游机械、电力装备等关键环节,再到下游汽车、电子信息等终端产品,形成了贯通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这为新技术、新模式的孵化、验证和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支撑,既有利于突破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又能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从而加速产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再次,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系统效应和产业链协同。这些行业普遍产业链长、关联度高,能够产生“一链带百链”的辐射效果。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可推动光伏、锂电池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电力装备行业的技术突破,能驱动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等多领域协同升级。这种产业链的深度协同,不仅为稳定工业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在产业链各环节的顺畅流动与高效转化,从而充分激发整个产业体系的创新活力。
随着稳增长方案的全面落地实施,十大重点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这不仅关乎当前经济运行的稳定,更决定着中国工业体系长远发展。通过供需双侧的协同发力,精准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动态平衡,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协同发展,中国工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