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百年的“空谷之音”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2024-08-24 05:00:00

欣赏清代早期的画作,不少人都为当时画家们因袭传统、中规中矩的古板画风所“劝退”。但是到了“扬州画派”这里,画风却突然一变,从题材到画风都出现了更多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算得上是清代绘画艺术中的神来一笔。

其中,有一位活跃于清代中期的画家,他不仅跟“扬州八怪”都是好友,而且他个人在诗书画上造诣很高,时称“三绝”。尤其是他开创的兼工带写的花鸟小写意技法,与八大山人朱耷的水墨大写意技法和恽寿平的没骨写生技法,并称为清代花鸟画的三大创造性贡献,对晚清及近现代绘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发作用。这位画家到底是谁?

暑假期间,“空谷之音——华嵒绘画艺术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该展览不仅是国内首次以清代画家华嵒的绘画为主题的原作展览,也是广东地区首次系统性梳理和集中展示华嵒绘画的艺术个展。据馆方介绍,本次展览与全国各地的八家文博单位共同合作展示了约70件/套馆藏的精品力作,除了华嵒个人的作品之外,还展出了石涛、恽寿平、唐寅、陈洪绶、金农、郑板桥、高剑父等名家的精品画作,珍贵文物占比超90%,多件展品还是首次面向观众展出。如此难得的名家画作专题展,实在不容错过。

华嵒花鸟画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在扇面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本报记者梁信摄

淡泊一生画技名世

华嵒的一生,可以从他的这看似生僻的名字开始说起。华嵒名字中的“嵒”一字,与岩石的“岩”同音。古人成人以后要起“字”,“名”供长辈呼唤,“字”供平辈、晚辈称呼。而且古人大多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生,取字也遵循“名字互相呼应”的原则,名与字之间通常有一定的关联。华嵒字德嵩,更字秋岳,从他“嵒”“嵩”“岳”这三字来看,古人这“名字相应”的原则可见一斑。

华嵒是福建上杭蛟洋华家亭人,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历经“康乾盛世”。他是布衣出身,自幼聪慧,习画读书骑射,却与科举登仕无缘。而当时的上杭,地处武夷山脉南段,多为山地,盛产毛竹,当地人多以造纸为生,因此上杭的造纸业特别兴盛。华喦的父亲就是一名造纸工人。据族谱中《华家亭记》描述,当时“男习农工,女理内政……有志之士,多客江浙地方,借花笺为活计,亦自贩运纸料为苏杭游,间于铁、靛两行经纪多方,历二百年”。这也是华嵒后来离开家乡选择前往杭州的原因之一。

出身低微的华嵒后来远走他乡,流寓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杭州。他被那里优美的湖光山色、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丰富的书画遗存,以及根深蒂固的书画传统所吸引,这些丰厚的艺术文化资源也为华喦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他在杭州时期,还认识了一批与他一样有着相似性格、相近遭遇的文人学士。同道之间的相互切磋,加上前辈画家的指点,更使得华喦的画艺突飞猛进,把早年从民间画师处习得的粗俗之气一扫而光。及至康熙末年,华喦已经在杭州享有盛名。

后来为了维持生计,华嵒开启了近三十年奔波往返于扬州、杭州之间的卖画生涯。他在扬州期间,结识了“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郑板桥等书画家,彼此交流切磋。这些画朋书友们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艺术主张,更是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华喦,使华喦的绘画技艺得到多方面的拓展,对他中、晚年画风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融汇众长,主张“画意不画形”,开创了兼工带写的花鸟画法,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精,在意境、构图、技法各方面都更臻于完美,在诗、书、画上获得很高的成就。而由于华喦的艺术见解和画风与“扬州八怪”相似,因此后人也把华喦列入了“扬州画派”之中。

在当时,“扬州画派”的画家们大都落魄江湖,却孤傲清高。为了满足个人精神追求与市场需要,他们摆脱正统摹古仿古的束缚,在绘画题材、表现手法、题画诗上打开了雅俗共赏的新思路。他们的绘画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受、新鲜的生活气息,以及较高的个人辨识度,这也使得当时的扬州画坛呈现出了千峰竞秀的盛况。

华喦毕生过着清寒甚至贫苦的生活,却始终安贫乐道,潜心于诗文绘画创作,交友、雅集、创作、卖画,伴随着他走完了人生的75个春秋。

佳作琳琅流传岭南

艺术的天赋、画坛的影响、市场的需求,成就了华嵒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扬州画派”名家之中,华嵒的绘画富于变化且技巧特殊,而且题材宽泛,无论是山水、人物、花卉、禽兽都“无所不能”。

馆方导览人员向记者介绍,华嵒的花鸟画吸取了众家之长,既有宋人的重理精致、元人的秀丽灵动,也有明代陈淳、徐渭的简约洒脱,清代恽寿平的蕴藉文雅。他的作品取材广泛,花木、翎毛、草虫、水族甚至禽兽皆得心应手。在构思方面,更是以生趣取胜,注重精微细节的描写,善于抓住瞬间动态和丰富情趣;在技法上,发展小写意,干湿笔结合且状物与抒情兼顾,形成了笔墨秀雅,清新明朗,物趣与人意巧妙联结的花鸟画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本次展览中就有一幅华嵒的《葵花画眉图》,图中的画眉鸟站立于蜀葵花枝之上,引首凝望,细节刻画入微,令人称绝。而画面整体简约清淡,墨色勾勒的石头造型奇特自然,还有一枝秋葵从石头根部斜出,在中段又以近乎90度的折角继续生长。这是华嵒对大自然细心观察之后,抓住了植物生趣的一面的大胆落笔,让画面显得生动而有趣味。除此之外,还有《菊石轴》《鹦鹉双栖图轴》《花鸟扇面》等多幅描绘花鸟的精品,让观众们可以一品华嵒笔下那些神形俱备显灵韵的鸟雀飞禽。

除了花鸟画以外,华嵒的人物画也别具风格。据介绍,他早期的作品学习宋、明各家的风格,注重造型;到了中年对人物的造型塑造转为更灵活的略显夸张的笔法,衣服也多排叠;到了中晚年则将写实、装饰与简笔有机结合,侧重人物的传神。而且他的人物画大多取材民间风俗、民间神话以及脍炙人口的文学题材,画法上也打破了人物程式化的通病,喜欢通过情节的选择和意境烘托,来精心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内心情感,融汇自己个人的表达,让人物画变得富有情趣。在这次展览展出的明星展品中,华嵒早期代表作《啖荔图》中,画中之人周念修因为喜爱“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句却无缘品尝荔枝,只好请华嵒画一幅画“到画里去”品尝荔枝。这幅画采用了大量的斧劈皴法来表现山石,从中可见华嵒早期深受南宋院体与明代浙派画法的影响。

记者发现,在这次的展览中,策展人还并置了多幅华嵒早期与后期的人物画画作,如:《人物轴》与《林下说道图轴》、《春夜宴桃李园图轴》与《春宴图轴》,让观众可以在对比中发现华嵒在人物画上的成长。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是古人绘画中经典的题材,记录了李白和众兄弟相聚桃李园歌唱饮酒、共聚天伦的文人集会题材。华嵒的《春夜宴桃李园图轴》不仅笔墨生动、设色清雅,而且画中的李白情态放松恣意,生动地表现了“诗仙”的人物性格。而在他的《春宴图轴》中,可见华嵒熟练地使用了兰叶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等人物衣纹“十八描”的技法,展现出他臻于成熟的画技。

至于华嵒的山水画,他师法众人,既有恽寿平的潇洒清新与活泼,也有唐寅的严谨写实及典型的折带皴,且能化刚为柔,干湿结合;既有石涛的行笔率意、恣肆奔放,又有唐宋小青绿的写实与装饰结合,明丽而不拘板。他的山水画取材自然风光,这与他经常放游山水,细致深入体察自然不无关系。在他的人物故事画中,山水也时常作为衬景,起到烘托主题的效果。

作为“扬州画派”群体中对后世影响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华嵒的作品在岭南也受到不少鉴藏家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华嵒对岭南画坛的影响。华嵒兼工带写的花鸟画深受岭南画家的喜欢,他们临摹学习,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像是本次展览中就展出了何翀、居巢、居廉、高剑父等画家临仿华嵒的作品。

最值得关注的是展览最后一部分所并置的三幅《金屋春深图》,画中所绘的是一个因为病齿而“不向君王索荔枝”的杨贵妃。该画是杨贵妃题材绘画中一个独特且罕见的主题,因此历经郑板桥、吴荣光、何冠五等多位书画家、收藏家鉴藏,还曾由广东画家多番摹写,在岭南画坛中留下了华嵒绘画的印记。如今,华嵒依然是后学者临摹学习的对象,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正不断地延续,生生不息。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