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答21: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时间紧迫性,现行脱碳轨迹无法实现温控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吴斌   2024-06-05 13:46:3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上海报道

从全球持续刷新纪录的气温到新加坡航空客机遭遇的“晴空湍流”,气候变化的警报声愈发刺耳,各界需要采取更多行动。

近日,MSCI发布的《亚太气候行动进展报告》显示,在亚太地区,越来越多公司开始披露其价值链的排放信息和气候目标,显示出气候透明度和责任度正在提升。然而,亚太区各个市场的气候转型进展步伐不一,在碳排放披露、气候目标设定、能源结构以及绿色和转型资本流动上的发展进度存在差异,受到各地监管差异、政策支持、股东偏好及行业结构等因素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巴黎协定》近200个缔约方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幅控制在2℃以内,最好是1.5℃以内。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时间紧迫性,超过临界点之后,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冻圈、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不可逆的。

气候行动进展不一

在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气体积聚的助推下,刚刚过去的4月再度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热4月”,全球连续11个月刷新历史同期平均气温纪录。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已经大幅落后。

王晓书表示,鉴于经济贡献和排放增长态势,亚太区的气候路径对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前能源结构的发展与净零路径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亚太气候行动进展报告》显示,亚太区各个市场的气候行动进展并不一致。新西兰(71%)、日本(44%)和澳大利亚(41%)在披露范围一、二、三排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新西兰(88%)、日本(73%)和中国香港(66%)在设定2024年及以后的气候目标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气候披露方面较为落后,这可能反映中小企业所受到的投资者和监管压力相对较小。

王晓书对记者表示,今年4月,MSCI发布的季度《净零追踪报告》显示,如果全球上市公司按照现在的强度继续排放,可能在2026年7月就会耗尽将全球气温平均升幅限制在1.5°C以内的碳排放预算份额。如果全球上市公司依据现有的披露目标和脱碳轨迹继续运行,预计2050年地球气温会比工业化前高3°C。即使现在大家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已经有非常多的监管政策推出,很多企业加强披露并设立明确的减排目标,但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资本市场、企业以及监管机构需要采取更多行动。

中国的作用不可忽视。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大中华区主管郭思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实现翻倍。2023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有史以来首次超过了不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展示了非常强的技术储备能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国际能源署预测,从2023年到2028年,中国将占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产能的56%。这也给中国清洁能源运营企业或产业链上的设备制造厂商创造了巨大机会。

能源结构亟需转型

目前,亚太区最大公用事业公司的直接排放强度远高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路径。除了拓展清洁发电产能,提前淘汰煤电厂也日益被视为亚太地区公用事业公司实现净零排放路径的关键一步。

2015年至2022年,亚太区公用事业公司的可再生能源和燃煤发电产能都有所增长。对能源安全和可负担性方面的考量,可能会影响亚太区公用事业公司摆脱化石燃料发电的转型速度。

郭思平对记者表示,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目前动力煤发电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从绝对值来看还在不断增长,亚太和全球市场都面临着如何有序进行化石能源减量替代的挑战。面对转型机遇,企业需要思考如何修炼好内功,提升信息披露和整体能力。

亚太区正努力探索资本市场在提高煤电淘汰计划的经济可行性方面的作用,可以通过混合融资和高诚信转型碳信用的方式调动私募资本,将煤炭淘汰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之外,促进投资者参与及沟通也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王晓书分析称,亚太区企业在清洁技术生产和创新方面的表现日益突出,随着亚太区气候相关的监管力度加大,来自投资者的压力增加,未来有望推动企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和应对措施。清洁能源转型正处于关键时刻,在提高煤炭淘汰计划的可行性上,资本市场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外,扩大可再生能源和能效解决方案的规模将是摆脱化石燃料的转型核心,亚太区的企业已成为清洁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国际能源署预测,交通、工业和建筑领域未来的能效改善幅度最大。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