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宋豆豆深圳报道
正在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一个月前北京车展上“雷绿周红”掀起的流量高潮再次完美“复刻”。
在手机市场交锋多年的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和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时隔多年在汽车圈罕见同台,所到之处被人群包围,欢呼声和拍照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余承东为360董事长周鸿祎递上问界M9的钥匙,后者称“这是我五十年来收到过最好的六一儿童节礼物”,将热度和流量拉满,二人所在的鸿蒙智行展台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市场竞争激烈内卷,营销广告费用投不起。在流量经济时代为了让产品被消费者感知,必须往前走一步。”余承东谈起了对当下车圈卷老板的看法。
注意力经济时代,消费者对流量和热度的追逐和关注,驱动着以往或在车间攻克技术、或在办公室评判市场态势的车企大佬们踏入更广阔的流量池,或开启直播,或开设个人社交账号,向流量“倾斜”,纷纷化身公司销售“一号位”活跃在大众视野中,试图成为品牌最知名的名片。
“作为一个新品牌、新势力,通过创始人的形象、故事或者一些社交端的花边去吸引用户的关注,靠直播、靠车展、靠引流,对于一个全新品牌的确是很有效的一个手段。但smart作为一个拥有26年发展历史、在个性和新奢领域有广泛认知的品牌,这不是我现在需要去做的事情。”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期间,smart品牌中国营销公司CEO易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谈及了对当下汽车圈老板卷流量的看法。
不过,易寒对其时效性以及持续性表示怀疑。“公众新鲜感一过、好奇心一过,这个事情会打折扣。换个角度来看,这对品牌是一种时间上的损失,即该去投资品牌建设时,过度关注了创始人或者品牌所谓的风范影响力。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易寒称他也有流量焦虑——“smart市场布局才66个城市,而全国有300多个城市,我们该有的市场机会和空白没有抓住。”
当下smart品牌正在加速市场布局。今年4月,新款smart精灵#1及#3上市,起售价最高降4.5万元,部分配置上进行优化;5月,smart迎来第10万辆车下线;本次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smart携旗下全系车型亮相,其中全新smart精灵#5概念车迎来粤港澳大湾区首秀。同时该车即将在全国多地开启城市路演,首站即在广州,其量产版本预计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迎来全球首秀。
“大湾区作为新能源重镇,对于smart来说意义非凡,虽然前期大湾区市场相对没有像华东、华北、西南等市场起速那么快,但其极具潜力。smart品牌的都市、新奢,主打个性和设计的形象,和大湾区市场的用户需求较为吻合。”易寒表示。
2019年吉利和奔驰各自持股50%成立了smart全球品牌公司,在完成“第一个5年”的发展后,今年是smart“全域跃迁”之年,将在品牌域、产品域、科技域、服务域、企业域等方面更进一步。
今年年初吉利系“老将”易寒正式回归,就任smart品牌全球公司副CMO及中国营销公司CEO,负责smart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销售及服务相关业务。此前易寒任职期间,吉利汽车的年销量从40多万辆级别跃升至百万辆级。
以下为采访实录,有删节:
到今年底渠道将扩充到百城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smart是此次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唯一请了流量明星做活动的品牌,为何给予这么大的投入?
易寒: 去年我们开始在香港推出纯电smart的销售,60天订单破千,其中80%是高性能的BRABUS版。这也说明两点:一是香港市场的消费力很强;二是它继承了对smart品牌的认知,也给了我们对整个市场坚实的信心。上个月我们在澳门也开始了预订。
大湾区作为新能源重镇,对于smart来说意义非凡,虽然前期大湾区市场相对没有像华东、华北、西南等市场起速那么快,但其极具潜力。smart品牌的都市、新奢,主打个性和设计的形象,和大湾区市场的用户需求较为吻合。
大湾区是我们现在需要快速提升的重心,包括在品牌的影响和认知上,以及渠道建设上。深圳的品牌旗舰中心也在筹备中,今年在广东的中山、江门、湛江、揭阳等城市也有发展计划。
《21世纪》:您谈到华南销量没有达到像华北和华东那样高,除了门店覆盖区域没那么广,还有哪些因素?
易寒:首先是竞争环境。华南市场特别是广东,新能源渗透率起势比较早,前期用户对科技、智驾、智舱等非常推崇。所以比亚迪、小鹏、问界等快速进入追捧期,但对smart这一个性、新奢都市的品牌,会有一个慢热的过程。
其次,华南应该是全国高速路网最密集的地区,城际通勤很多,城与城之间40分钟、1个小时就到达,所以用户对车的空间、尺寸、舒适性、续航有较多追求。但在我们的重点市场如华东、华北,用户的城市内通勤更突出。
另外,奔驰油车时代对smart的经营给华南市场用户留下了深刻印象,南区很多的代理商和客户对于我们fortwo两座小车的渴求度也是最高的。
《21世纪》:今年4月上半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50%,市场占比首次超过燃油车。您怎么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易寒:超50%渗透率在目前个别城市可以看到,比如深圳甚至大湾区。但全国范围来看,5月新能源渗透率约为34%,2023年个别月份达到36%。这说明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量环比增加,但渗透率尚未如预期达到40%。
今年个别市场对油车的管理逐步放松,包括一些限牌城市要求增加油车牌照的投放,新能源税费减免的持续性也没有那么明朗。从全球来看,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所谓保护性的一些政策也在慢慢回收,其实也给予了用户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不认为新能源汽车是靠保护得到下一步的发展,它一定是靠公平竞争和让用户自主选择,靠体验、靠技术或者靠用户的偏好来获得更多的客户,这才是一个理性的市场状态。
《21世纪》:对smart今年的销量表现作何评价?接下来有何规划?
易寒:今年1~4月smart稳步逐月增加,整体表现符合市场大盘。smart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但若加上全球的表现,smart不容小觑,得益于(奔驰、吉利)两个母公司的加持,smart可以快速进入到欧盟、美洲、亚太等主力市场。现在很多友商都在积极地喊“出海”,smart是重回海外市场,相较来说走得更快,更有先天的优势。
我们对中国市场有着更加积极的追求,目前在66个城市开通了177家销售门店、5家品牌旗舰中心等销售和服务渠道。预计今年年底,渠道将扩充到百城以上,积极进入到所有的二线城市和部分发达的三线市场。此外,今年smart精灵#5将按计划投向市场,预计将带来更多的增量客户。
作为smart公司的1号员工,2019年我就参与这个项目的谈判,中间有短暂地离开吉利离开smart一段时间。这次回来,第一,我很有信心;第二,对问题的判断也是比较清晰的;第三,从管理层到代理商、投资人,到合作伙伴,大家的观点都比较一致,即我们需要时间快速提升,品牌进一步下探,同时站好smart精灵#1、#3、#5不同细分市场的关口。
对当下车圈老板卷流量持保留意见
《21世纪》:今年以来,汽车市场卷配置、卷价格,也在卷老板,很多老板或开直播,或开设个人社交账号,化身公司销售的一号位。smart是否存在流量焦虑?
易寒:首先我当然有流量焦虑,但不是因为跟同行比,他们的老板出镜多,我们的老板更低调。我的流量焦虑来源于对于市场空间的客观认识,我们现在市场布局才66个城市,而全国有300多个城市,我们该有的市场机会和空白没有抓住。
第二,从狭义来说,我们现在是小红书、抖音上最热的品牌,官方账号以及各个城市门店账号活跃度都不小,所以我不认为我们会有焦虑。
作为一个新品牌、新势力,通过创始人的形象、故事或者是一些社交端的花边去吸引用户的关注,靠直播、靠车展、靠引流,对于一个全新品牌的确是很有效的一个手段。但我对其时效性以及持续性表示怀疑,公众新鲜感一过、好奇心一过,这个事情会打折扣。换个角度来看,这对品牌岂不是一种时间上的损失吗?你该去投资品牌建设的时候,过度关注了创始人或者品牌所谓的风范影响力。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smart作为一个拥有26年发展历史、在个性和新奢领域有广泛认知的品牌,我认为这不是我现在需要去做的事情。smart的品牌传播有三个关键词:全球化、新奢和都市。流量对于smart来说是一个别样的解读,不是某个人、某个领导为这个品牌简单粗暴地去赋能多少的点击量、关注去换算成的流量,我们品牌的流量来自于对品牌精神的坚持,以及更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21世纪》:smart和mini均主打一些个性与新奢,对于二者的竞争,smart是否会调整打法?
易寒:我觉得他们更多会看我们来做,毕竟我们比他们有先发优势,比它早了20多个月,不需要因为它去做什么打法的调整。
不过mini现在遇到的挑战可能比我们两年前进来的时候更多。首先,定价很难,其在北京车展公布的预售价,社媒上用户的反应不是太理想;另外,我们一些代理商同时做几个品牌,他们认为电动mini的技术和品牌的加持未必能支撑起溢价,可能它在设计、风格上依然有过去的传承,但其溢价支撑力并不乐观。
smart希望贯彻既定方针,把能看到的问题解决掉,我们一定会稳健地、持续地增长,而不需要因为谁来了,我们去做一些仓促的调整或者是应对的策略。毕竟我们短短20个月投向市场10万台,从0-10万,这个速度相较过去很多新势力已经很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