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泰科技上市首日市值近200亿港元,我国AI制药如何竞速全球?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韩利明   2024-06-13 17:20:5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6月13日,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2228.HK)以5.28港元/股的发行价格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净募集资金约8.96亿港元。上市首日,晶泰科技以5.39港元/股开盘,收盘价5.8港元/股,涨9.85%,总市值197.59亿港元。

这也是港交所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下称“第18C章”)推出一年多以来,迎来的首只首发上市新股。根据第18C章要求,特专科技公司在上市前必须取得资深独立投资者相当数额的投资。

此次晶泰科技得到了5位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和8家全球知名机构基石投资者的支持,还吸引了近 80 家全球投资机构参与锚定投资,国际配售订单超额认购 2.13 倍,也是过去两年规模5000万美元以上的发行中,唯一超100倍 HKPO 认购的上市公司。

而纵观整个AI制药领域,“2023年在美国生物医药公司融资最多的板块是AI制药公司,进入2024年这种高价值和大规模融资还在持续。未来AI制药受的关注度和热度仍然不会消退的。但随着行业的发展,这个领域的泡沫会逐渐出清。”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AI在能力和管线开发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不断得到资本和市场的追捧。“技术只是辅助工具,AI制药的本质还是药物研发。”有投资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技术是否过硬,要用结果证明,最后比拼的还是谁先拥有成熟产品。”

从小分子药物拓展开去

晶泰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以量子物理、AI 与机器人驱动创新的研发平台企业。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分别实现收入6280万元、1.33亿元、1.74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复合增长率为66.7%。

收入上涨的同时,亏损也不容忽视。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经营亏损分别为2.99亿元、5.25亿元和7.22亿元。受实施商业化计划(尤其是在美国及欧洲)及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增加相关的预期成本及开支影响,晶泰科技在招股书中预计2024年将继续亏损。

但高客户留存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晶泰科技的能力和前景。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的客户留存率分别约为67.5%、51.4%及64.9%。留存回头客包括辉瑞、强生、正大天晴药业、 韩国大熊制药株式会社及德国达姆施塔特默克集团等。

而对于AI制药企业,高客户留存率更需要底层技术能力的支撑。晶泰科技主要业务包括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和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具体来看,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涵盖药物发现及研究全过程,就新型药物发现工作为各类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和学术机构提供模块独立解决方案或与之合作;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固态研发服务及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

其中,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在报告期内分别实现营收3934.6万元、8766.6万元以及8772.8万元,占收入总额分别为62.7%、65.7%和50.3%。晶泰科技在招股书中直言大部分收入来自小分子药物发现。

据招股书披露,晶泰科技就小分子所开展的全部晶体结构预测项目取得了100%的成功率,该项成功率可认定为通过典型小分子药物计算方法正确预测热力学稳定实验形态的晶体结构的能力。作为对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晶体结构预测的平均产业成功率介乎86%至93%。

现阶段,晶泰科技计划利用在小分子药物发现方面的技术、经验及专业知识,探索更多的治疗模式,如PROTAC、ADC、多肽及RNA。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研发开支分别为2.13亿元、3.59亿元、4.8亿元,分别占经营开支约52.4%、53.5%及49.8%,占年度收入的约338.5%、269.2%及275.6%。

“整个AI制药行业,从单一的小分子,一直拓展到新兴的ADC、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这些药物类型上面,这是一个趋势。”上述券商分析师解释,“因为小分子药物发现起源的时间更早更成熟,而且小分子药物数据积累的较多,是一个比较经典的药物研发方式,同时遇到的瓶颈也更典型更突出。”

“现在随着抗体药物、多肽药物、细胞基因治疗等数据越来越多,行业也希望用以数据和算法为基础的AI制药能够赋能这些领域。整体看来,做一些尝试是对的,但很多时候这些尝试并不是通过AI就能解决得了。”该分析师补充。

多个难点待破

传统的药物研发流程成本高且耗时,通常至少需要约10年时间及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尤其是,发现一种药物一般就需要约一至两年时间,需要投资约4亿美元至4.5亿美元。此外,在药物发现阶段,通常需从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中挑选出一种商业上可行的药物。一种新药的研发活动总成本可达26亿美元。

然而,人工智能已应用于药物研发流程的各个阶段,显著减少了药物研发所需的时间及成本,并提高成功率。药物研发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完善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研发平台的功能及丰富人工智能数据库。于学习及验证的过程中,算法、计算能力及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持续增强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研发平台。

但现下,数据之困是AI制药企业需要直面的挑战。“目前我国的数据管制还是比较严格,企业想要利用数据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上述券商分析师解释,“目前我国医院的数据不仅对企业不开放,每个医院之间数据也不是互通的,而这些数据又涉及很多问题,包括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属于医院还是病人等。”

该分析师补充,“如果海外的数据对我国企业不公开,那有可能我们拿到的数据量就会越来越少,在训练和优化模型上会陷入不太有利的局面。但是目前来看不太可能走到那一步,生物医药数据目前还不会限制,有可能跟人的基因这些相关数据会有一些限制。”

此外,一款新药的诞生除去解决科研问题,还有很多流程,AI无法“施展拳脚”,例如在实验室中做好质量、成本控制等。行业似乎也正努力把AI的应用拓展到更后期阶段,包括临床试验设计、数据解读等。

“从当前的进展来看,AI制药企业的强项还是在前端,即在早期药物发现阶段,就是从靶点发现一直到临床候选化合物提名。”该分析师认为,在后端,尤其进入临床之后,目前AI制药所能赋能的或者显著加速的领域其实并不多,当下还是要按照传统的药物研发的方式做临床试验。

“目前,全球进展最快的AI制药的项目都是在临床2期,以此推断AI制药要得到概念性的验证大概也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上述分析师指出,“另一方面AI制药正在探索更多元化的商业化模式。例如有些公司专注某些临床前板块做AI+CRO、有些公司做临床前的药物研发服务、也有些公司通过对外授权临床前或者早期临床管线实现收入,以此来实现AI制药公司的商业化,而不是AI制药公司开发的药品商业化。”

在该分析师看来,整个AI制药行业需要一个真正的在临床上能够完成概念性验证的项目来提振整个行业的信心,“因为现在AI制药进入临床的项目越来越多,但是能拿到临床完成概念性验证的项目还没有,2023年以来也有很多失败的情况发生,行业在等一个拿到临床概念性验证的结果,让AI制药踏上新台阶。”

赶超全球

据灼识咨询数据,目前,全球AI药物研发最大的市场在北美,亚太地区排名第三,2018年的市场规模为5100万美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复合增速为53.8%。全球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36.8亿美元。

“AI制药行业,对比中美,在进度方面尚存差距。”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从成立时间上看,国际上的AI的制药公司(小分子)多成立于2012-2014年之间,包括Exscientia、Recursion、Atmowise、Relay等,而中国AI制药企业里,晶泰科技是成立得比较早,大部分成立在2018年之后,但每个公司都有独特的技术,而且发展得很快。”

“海外药企对AI制药公司的认可度比较高,他们愿意花更多的首付款做战略合作,同时他们也愿意花大价钱买AI产品和管线,相对来讲国内滞后一点,现在还处于试探性的阶段。”该券商分析师解释。

举例来看,2022年1月,Exscientia plc与赛诺菲达成战略研究合作,在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开发多达15种新型小分子候选药物的AI驱动管线,交易总额高达52亿美元。2021年底复星医药与英矽智能签署了1300万美元的首付款用于AI药物研发合作。

“总体来讲,国内AI制药企业目前落后全球约1-2年的时间,但是后面仍有弯道超车机会。”该分析师强调,“2018年至今,国内成立了超百家AI制药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算法,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群狼战术下最后总有几家公司可以跑出来。”

晶泰科技的顺利上市,无疑为我国AI制药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但其上市后,可持续商业化和盈利能力仍有待证明。据晶泰科技在招股书中测算,若根据全球发售估计所得款项净额100%计算,能够维持运营59.3个月。在这5年间,首批AI制药上市企业如何竞速全球,有待继续观察。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