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刺期”。连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各高校落实就业工作责任,进一步建立促就业长效机制,助力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巨大的“数字”背后是沉甸甸的就业压力。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从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着手,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抓实抓细,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畅通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上海、青海、内蒙古、江苏、陕西等地相继启动“百日冲刺”专项行动;北京、上海等地联合高校、社会机构共同启动多场“求职能力实训营”,通过职业规划、求职面试等实操演练,化解应届毕业生求职经验不足等实践难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多部门联合主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同步开展“直播带岗”“走场巡播”活动,为无法到场的求职者推介岗位……各地有关部门围绕毕业生求职就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就业服务。教育系统要与人社部门做好接续,确保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各类社会招聘活动要承接起校园招聘功能,为求职者提供便利和支持。各相关部门还应结合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根据毕业生的求职条件、就业需求和个人意愿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思路。
数字技术赋能,有利于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中国人民大学自主开发设计了国内高校首个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可实现简历修改、模拟面试等精准功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搭建了就业自助“ATM”盖章系统,实现就业材料线上申请、自助盖章……近几年,一些高校着力于就业指导环节的数字化建设,全方位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智联招聘连续多年参与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陆续推出AI简历工具、大模型类产品,通过新技术手段助力供需匹配;58同城也持续聚焦招聘市场动向,为企业提供智能回复、AI代聊等数字化服务,用算法代替人工圈选求职者,助力人岗高效对接……一些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也依托于技术支撑,成为毕业生求职不可或缺的一员。以数字技术赋能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通过就业工作的数字化改造与数字化重塑,必将有效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也应看到,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推进毕业生群体更好就业同样重要。广大高校要深入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大力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加强家校联动,帮助高校毕业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找准就业方向,引导高校毕业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我剖析,不高估自己能力,也不低估自己潜力,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日常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实现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同时,要实施好利用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城乡社区专项计划”等基层项目,拓宽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乡村振兴一线绽放青春之花。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各界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抢抓毕业生就业关键期,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全力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开创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金羊网文/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