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时代到潮起珠江,超级大展呈现广东美术经典之作|鹅潭看展③

羊城晚报•羊城派  
2024-04-28 10:30:22

  备受瞩目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在5月1日面向公众正式开放,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也即将亮相。

  “广东美术馆新馆系列大展”涵盖八大展览,为广东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美术展览。

  其中,“觉醒时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传承与演变”“激情岁月——新中国美术的转型与解构”“潮起珠江”三大展览展出广东美术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之作。

  徐悲鸿、林风眠、高奇峰、高剑父、傅抱石、关山月、黎雄才等一批近现代中国画坛大师的精品佳作亮相,全面展示近现代中国美术、广东美术的辉煌历程。

  广东美术馆展厅羊城晚报记者钟振彬/摄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传承与演变

  “觉醒时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传承与演变”展览展出20世纪上半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美术作品。记者了解到,展览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改良、西画的引入与传播、新兴木刻与广东版画三个板块呈现这个阶段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20 世纪上半叶是“救亡”与“启蒙”之声合奏的时代,西学东渐的风潮深刻影响到中国美术的进程。这一时代也是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无论是“融合中西”或“借古开今”,艺术家们都以各自的实践努力地建构“新中国画”,以求实现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理想。

  徐悲鸿主张用西洋画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国画;林风眠则提倡现代艺术,积极推行美术运动;刘海粟在融合中西的绘画中寻求艺术生命的表现;吴昌硕、金北楼、黄宾虹等画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为中国画的趣味和精神内核注入了时代的新声;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着重写生,折衷中西、融汇古今,自成一格。

  吴洪亮还介绍了新兴木刻的发展,“广东木刻已成为颇有特色的大众艺术,涌现出一批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他们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卓越的美术视野,为广东革命美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现代中国美术的传承与演变,扎根在民族觉醒时期丰富多样的土壤中。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筚路蓝缕,承载着救亡图存与求得新生的期许,交织在波澜壮阔的国家命运中。”吴洪亮说。

  【重点展品一览】

  黄宾虹 《山水》1947 年纸本设色

  高剑父 《笋樱图》1919年纸本设色

  高奇峰《秋声》约1910-1920年代纸本设色

  何香凝《虎》1934年纸本设色

  李铁夫《刘素薇肖像》1942年布面油彩

  陈烟桥《鲁迅提倡木刻》1937年纸本木刻版画

  2、新中国美术的转型与建构

  “激情岁月——新中国美术的转型与建构”展览以新中国山水花鸟画、红色经典主题创作、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人物画四个角度切入,汇集吴冠中、关山月、黎雄才、潘天寿、傅抱石等艺术家的重磅作品,以点带面呈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与成就。

  新中国美术曾经历一段转折性的发展新时期,艺术家们如何以自己的创作回应时代的要求,参与到欣欣向荣的社会建设中去,成为一个新命题。

  “这个历史时期在创作方法上,无论是中国画这样的传统民族形式,还是油画等外来画种,大体在寻求统一方向下的丰富表达。”联合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向记者介绍了艺术家们在创作上所作的努力。

  写生成为中国画领域重要的切入点。画家们将建设工地、地质勘探、农田劳作等纳入表现领域,吸收了素描、速写等西画造型训练方法。

  新兴木刻与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剪纸等形式相融合,到这个时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许多艺术家在红色主题创作、风景画、人物画等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吴洪亮说。

  此后,传统的风景画开始了社会功能的探索,鱼虾、蔬果等传统题材被转换涵义。“人民”成为美术创作的一大主题,艺术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民群众社会地位和生活面貌的变迁,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重塑了具有时代感的人民形象。

  吴洪亮表示,展览作品构建了国家与人民的新形象,创作了大量紧扣社会脉搏、反映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表达对新生活的期待,传递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力量。

  【重点展品一览】

  黎雄才《迎客松》1975年纸本设色

  潘天寿《灵岩涧一角》1955 年纸本设色

  关山月《山村跃进》1958年纸本设色

  林丰俗、梁世雄、蔡迪支、陈章绩 《农讲所颂》1977年纸本设色

  3、聆听春天的故事

  “潮起珠江”展览设有三个展厅,精选48件作品,从“伟大转折”“春天的故事”“小康路上”三个单元介绍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美术创作,以版画、油画、雕塑、中国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带领观展人走近伟大的历史时代,聆听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文化艺术生机盎然、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给予中国美术以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美术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进入新世纪,美术创作的题材、语言、风格和功能更是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视角的美术生态。

  联合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涌动着青春的气息、生命的力量和向上的激情,饱含着艺术家真挚的情怀与主动的担当,彰显了艺术家们反映社会发展、表现时代进程的精神面貌与艺术取向。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重镇的广东,随着经济等领域的高速发展,美术事业也大步向前。一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探索者、弄潮儿,展现了“革新”“现实”“兼容”的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精神与行动力度。

  “在广东美术百年来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交流互鉴的坚实基础上,老艺术家焕发青春,中青年美术骨干不断崛起。”邵晓峰表示,艺术家们以开放的胸怀和崭新的手法描绘时代、记录历史,在美术的创作研究、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创新拓展,异彩纷呈,业绩斐然。

  【重点展品一览】

  李可染《满目青山夕照明》1980年中国画

  吴为山《孔繁森》2008年雕塑

  陈金章《满目青山夕照明》1999年中国画

  林蓝《岭南风情》 2018年中国画

  策划:陈桥生林洁

  统筹:邓琼侯恕望黄建隽

  执行统筹:朱绍杰麦宇恒尹锋峰

  文 | 记者梁善茵朱绍杰实习生周颜佳

  图 | 场馆方提供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