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正当笔者躺在床上,开始拿起手机刷视频的时候,偶尔会在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为什么推送给我的视频大都围绕着宠物、音乐、美食、旅行之类的题材,基本很少看到其他类型的内容呢?
当然,这就是所谓的精准推送:视频也好,文章也好,都围绕着一个人曾经的喜好来进行——这里有过去的点击为证。
但若有一个人想找些“猜你喜欢”以外的视频来看,要跳出这个框架应该怎么办呢?那就要停下来好好思索一番,究竟应该用哪几个关键词来搜索。有时候,甚至还要换上三四个关键词,花费好一番功夫才能找到。换几个关键词就能找到其实也不算什么,但刷视频带来的松弛感,或许早已在这个过程中消失殆尽。
这就是“他者”在我们生活中消失的一个例子——只要你不想找他,他似乎就会在我们眼前隐身。如今,我们已经不需要打开电视,忍耐别人根据时间安排好的节目,忍耐一个又一个广告。我们在不同的平台中曾经的点击,自然会引导大数据技术将一个又一个类似的视频“喂”给我们自己。
如果你为此感觉到微妙的不满足,疑惑从心中升起,或许可以看一下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所写的《他者的消失》这本书。书中,韩炳哲长篇论证了什么是“他者的消失”,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当然,了解了这些并不代表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它需要我们重新思索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淹没自我的世界之中,我们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它关乎着你,也关乎着他人。
或许,我们处于一个过度“肯定”的世界。在家庭教育中,经常能够听到一句话:你应该多鼓励你的孩子,多夸奖他做得好。这一做法与“挫折教育”互相对立,且两者其实都不乏信徒。
用哪个方法好?或许结合起来使用更好,应该肯定的时候肯定,应该给予否定的时候否定。不过,似乎“否定性”正变得越来越难,哪怕打开视频,一些“心理学者”也会告诉你,不要给孩子压力,不要否定他,否则他的未来人生将一片暗淡。
真的如此吗?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在形而下学的世界之中,如果没有所谓“坏”作对应,真正的“好”其实也会消失。现实世界中,并没有一个真正好得没有缺点的东西。如果没有否定性,肯定似乎也变得虚弱。
这或许就是“他者”的消失,对于“我”影响最关键的一环。在《他者的消失》中,韩炳哲认为,在目前的世界中,他者的否定性已然让位于同者的肯定性。
韩炳哲认为,世界的“同质化”在扩散。仍然以看视频为例,韩炳哲认为这里存在一种“毫无节制的呆视”。人们持续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完全符合他们欣赏品味的、讨他们喜欢的电影和连续剧——“人们就这样呆视着,直至失去意识”。
观看视频只是一个典型案例,人们在一个又一个信息中游荡,待一会就离开,寻找下一个刺激,就像是一位旅人,来到一个地方一两天,走马观花看了一些景色,吃了一些东西,然后就离开,这当然带不来深刻的理解。
如今,我们不是被别人,而是被自己的观点、审美、爱好困住了。我们跳不出这个由自己编织的牢笼。A喜欢看恋爱剧,B喜欢看明星,C喜欢看美食,“一切都看起来很棒”。
但其实如果我们愿意,当然也可以在网络中找到需要自己的“圈子”,一些圈子看起来和粉丝聚集地没什么两样,容不下“否定的声音”。
同样敞开大门欢迎我们的,还有这个消费的世界。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被讨好”,而不是“被否定”。韩炳哲认为“商品不会指责我、控诉我,也不会与我针锋相对。与此恰恰相反,它会过来讨好我,诱我喜欢上它。”
广告永远告诉我们,拥有一件这个,你将变得很好;或者没有这个,你将变得很糟。恐惧与贪婪的情绪夹击而成为主流。这使得人们将消费何种商品,与自我的定义相联系。
在《他者的消失》这本书中,韩炳哲猛烈攻击“自我实现”这个词,当然,他攻击的是那种有点迷失自我的“自我实现”。因此,该书认为重建“他者”也很重要,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而不仅是“重重地摔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