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30 05:00:0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全面推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工作,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物流成本问题。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作出部署。今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这项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一系列会议、文件和政策反复提及物流成本议题,反映出中央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决心。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总体保持下降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降至2023年的14.4%,202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降低为14.2%。这意味着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8元降至14.2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物流成本仍有削减空间。《行动方案》指出,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接近90%,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具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持续推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减少不必要的物流环节和成本支出,能够有力增强制造业发展动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力。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这不是简单地指降低直接的运输成本,也不是以压降物流企业的合理利润为前提,更不是通过降低人力成本、影响物流从业人员的收入来实现。而是通过调结构、促改革,优化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加强物流各环节协同衔接,全面提升物流体系运行效率,以更少的物流费用支出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产出。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不同运输方式,以及运输、仓储、配送等不同物流环节的物流一体化衔接转换效率,同时,统筹深化物流业与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创新,促进现代物流与重大生产力布局协同发展,畅通国内国际物流网络。

造成我国社会物流成本较高的原因比较多,包括制度性成本较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不足、物流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物流要素资源整合不足等因素。以运输方式来看,我国物流市场目前有七成多由公路运输完成,相比铁路和水运,公路运输成本高。原因在于公路运输高度市场化竞争,铁路、水运则属于非竞争性领域,并且地方路局之间协同还不够顺畅,一些港口和大型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滞后,申请接入国铁运输网络审批不易,使得铁路运输存在“连而不畅、邻而不接”的问题,因此《行动方案》将铁路作为重点改革任务。

我国物流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从制度性成本看,存在一定的行业垄断、地方保护、区域分割等问题,这阻碍了物流效率,抬升了成本,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这种状态导致一些行业与企业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物流网络,而且各地物流相关标准尚不统一,这也会降低社会物流效率。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打好“设施+制度+技术”的“软硬组合拳”。在数字智能化与设施建设等方面,我国物流企业能够走在前列。降低物流成本关键是降低制度性成本,提高市场化程度,优化监管与管理流程,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建立统一高效、竞争高效的物流市场。这不仅涉及国企改革,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内容。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