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周頔北京报道
10月12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了第91期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会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央地财政关系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三部分内容,其中央地财政关系改革是改革的核心,处于枢纽地位,其对预算制度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有牵引性和支撑性,这三项改革相当于“一体两翼”,必须有机联动、整体设计、协调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
“在财税体制改革当中,毫无疑问需要以央地财政关系改革为牵引,作为打头的一项改革来带动预算制度、税收制度的改革。”刘尚希指出,央地财政关系是国家治理的支柱,支撑起整个国家治理的框架,因此央地财政关系不仅仅只是财力的分配问题,也会对央地的行政关系、法律关系、政治关系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国内外历史来看,央地财政关系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经济、社会、国家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刘尚希表示,央地财政关系对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财政关系、处理政府与社会的财政关系也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是前置性条件。当前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先要处理好央地财政关系。
刘尚希指出,从结果上看央地财政关系的问题实际表现为三个不等式:第一,地方财政支出大于全国财政收入,即全国的财政收入全部给地方实际上还不够;第二,中央转移支付大于中央本级收入,即中央本级支付全部给地方实际上也还不够;第三,如果将地方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加在一起,则地方债务大于中央债务。
刘尚希表示,从上述三个不等式可以看出,通过加大财政下沉来减轻地方财政困难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而要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中央只能靠扩大赤字、靠举债,这在短期内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不断扩大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此外,随着地方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增大,很多地方的利息支出增长速度也在随着债务存量上升而提速,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连利息都还不上的情况,这样的央地债务结构是不可持续的。
刘尚希认为,三个不等式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央地财政关系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特别是财权和事权分配的不确定。在“中央决策、地方执行”的治理机制下,很多内生不确定性问题带给地方政府各种各样不可预期的责任支出,这也导致了地方编制的预算很难真正有效执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
刘尚希表示,当前央地财政关系改革要在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上形成具体方案,应提高到分税制改革之前的比重水平,至少要提高到30%~40%。他谈道:“如果在2029年能提高到40%,央地财政关系内在确定性就可以大大提高,当前面临的很多问题无形中就能化解了。”
刘尚希同时表示,提高中央本级支出并不是简单的改变,会涉及中央各个部门,这项改革不是通过财政部门的协调可以推动的,需要中央层面牵头,改革实施才会比较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