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1-06 05:00:00

林赛

1978年,40多岁的香港信孚手袋厂老板张子弥只身来到东莞,签下了300万元的合同订单,成为内地改革开放引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的第一人。而这一座小小的“太平手袋”厂,虽已在1996年结业,却实实在在地开启了广东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该书认为,正是无数个张子弥与无数个“太平手袋厂”,让广东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发源地之一,从一个农业大省,逐渐转型为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经济体。

从“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到向汽车、工业机器人、无人机、5G手机等智能制造品牌的不断升级;从“三来一补”起步,到民营、外资、国有多种经济类型竞相发展,发展成为全国工业第一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几十年来,广东制造业实现了从“迎头追赶”到“持续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广东何以成为制造业大省?新时期广东制造业如何寻求转型升级?近日,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智造广东》一书尝试找出答案。该书分为广东制造全景扫描、产业规划部署样本、电子信息产业样本、装备制造产业样本、新能源产业样本、其他制造业样本等几个章节,通过聚焦广东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向、新成就,为读者提供了解广东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丰富参考信息。

根据2023年全国各城市年度工业增加值数据统计的中国工业十强城市,广东地市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这四座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制造业明星企业的城市背后,是广东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底气,与几十年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

为了收集到一线的资讯,《智造广东》的主创团队深入大湾区各城市各镇区,重点走访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既有政策解读、经济数据分析、行业洞察,亦有单个企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故事:有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搭上了数智化转型的快车,重新焕发了蓬勃的生命力;有的企业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投入产出比上狠下功夫,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性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则专注于创新服务、完善配套、优化环境,努力成为“制造业当家”的保驾护航者。在与一批地方主官、企业高管、行业协会会长的对话中,在一个个案例、一组组数据之间,这本书逐渐勾勒出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清晰图景。对于希望快速掌握广东制造业发展概况及相关政策的读者而言,该书不失为一项轻松易读的入门领读选择。

2023年6月,广东正式出台“制造业当家22条”,提出到2027年,广东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5%;高起点、高标准推进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和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打造30个具有鲜明产业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万亩千亿”产业发展平台。广东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7万亿元,同比增长4%,增速比1月至10月加快0.4个百分点,已经连续七个月回升。11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更达到了8.1%,增速比10月加快2.4个百分点。可见,在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依旧是稳定广东经济发展地盘的重要抓手。

广东有着众多的产业集群,如: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东莞家具产业集群、惠州新能源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推动了广东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更是推动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随着生产效率要求的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广东制造业的基本范式。该书指出,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动手早、见效快,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正催生“智造”新生态。2023年第一季度,广东有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数量居全国前列。笔者认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数字化发展规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必然会经历由初级阶段向更高一级阶段转变。对于“制造业当家”的广东而言,应重点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系统,建立健全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资金等保障机制,推动广东制造真正向“智”造转变。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