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龙头业绩预期“反转”,生物医药冬去春来?药明生物陈智胜回应市场质疑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2024-01-12 18:42:3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  继去年12月初下调业绩预期带动整个港股CXO板块集体重挫之后,近日药明生物又发布消息称:2023年非新冠新增项目数达到历史新高。该消息发布后,也第一时间带动了整个CXO板块股价大涨。这也使得近一个月的时间内,CXO企业股价犹如坐过山车一般,而药明生物的前后动作也引发市场质疑。 

近日,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在第42届JPM全球医疗健康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公司新增项目数在2023年第一季度受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影响最大,自二季度以来已开始复苏。下半年强劲恢复,2023年非新冠新增项目数达到历史新高。同时,北美贡献约55%的新增项目,中国区新增项目数占比大幅反弹至25%。

陈智胜表示,公司药物开发业务增长强劲,项目数涨势喜人。2024年新增项目数目标由80提升至110个。

然而,在去年12月初,药明生物方面透露的信息则是,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由于新冠项目收入快速降低,药明生物方面评估,整体收入包含新冠已是高基数,在达成行业2倍增速的情况下业务表现或将不及预期。尤其是D端新增项目数减少导致3亿美元收入的减少,以及M生产收入递延带来1亿美元收入降低,而这也是2023年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此外,药明生物指出,投资于全球产能以支持未来增长。这些全球基地的产能爬坡导致2023年毛利亏损1亿美元。新产能爬坡、以及收入增速放缓均将导致公司利润下降。

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对此,陈智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内部对综合项目的定义有严格的要求,项目金额通常要超过2000万人民币,服务范围要至少包括一部分研发和生产。因此并不是什么样的项目都会被计入统计口径,更不会像外界猜测的那样用小项目充数。根据上述项目标准,2023年12月份公司统计的新增项目达41个,实现2023年全年132个项目数,创历史新高。按地区划分,全年新增项目来源于北美、欧洲和中国市场的占比分别为55%、14%和25%。

“2023年12月新增项目,并非在一个月内突然就完成了洽谈和签约。这其中大部分项目都是从2023年初就开始洽谈。由于2023年行业整体环境存在挑战,客户变得更加谨慎,在确定签约方面相对犹豫。然而,到了2023年底,客户态度明显发生改变,更愿意确认签约。”陈智胜说,公司2023年12月平均每天新签两个综合项目, 12月份的新增综合项目数基本上相当于2023年前半年的项目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物技术融资、行业大环境在变好的大方向。

业绩预期依旧下调?

进入2023年,全球医药创新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特别是在资本市场遇冷、价格战博弈、全球化“退潮”等诸多挑战下,生物医药面临较大考验。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直言:2023年是生物医药产业转型之年。

从现实情况也可以看到,2023年整个医药医疗行业投资步入下行通道,估值陷于低位,上市公司表现跑输大盘,未上市医药公司的融资亦陷入冰点。在2023年上半年全球医药健康领域十大投融资中,与我国有关的仅有康桥资本和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海森生物一单。

这样的现实也波及到了一直以来处于高速增长的CXO赛道。此前,陈智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CXO行业平均每年以15%的增速增长,而药明生物在过去十年的增速达到行业3-4倍增幅。2023年初药明生物设定了收入增长30%的目标,当时认为即使行业增速放缓,也能够维持过往的高增长预期,但实际情况比设想的更严峻,2023年行业预计只有个位数的增长。

但殊不知,在该言论发出后不久,药明生物又披露,新增项目数超出预期。根据药明生物发布的信息,尽管面临各种不利因素,公司依旧凭借“跟随并赢得分子”战略扩大了市场份额。其中,非新冠新增项目数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展现公司在整体环境低迷周期中的业务韧性以及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能力。“赢得分子”战略持续发力,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获得18个外部转入项目,其中包括7个临床三期项目和 2个商业化项目,部分是重磅药物。另外,51个临床三期项目及24个商业化项目,为未来商业化生产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如此是否意味着2023年药明生物业绩预期将会上调?对此,陈智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签订单到转化为收入是存在时间差。比如公司一年中3-6月的业绩体现的是前一年6-12月的收入。那么,公司在2023年12月新签的订单,也至少要到今年下半年或年底才能体现在收入中,是存在6-12个月的滞后性。

“不过,2024年的公司业务肯定比2023年底预期的要好。即使在2023年12月初,我们的团队也没有预料到12月行业氛围变好,新增项目数可以创新高。”陈智胜说,药明生物海外同事有个比喻,过去一年,客户就像飞机一样在天空盘旋,不确定到底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签相关项目。直到2023年底该做决定时,每架飞机都在降落,药明生物最终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合作伙伴。

生物医药布局需选对赛道

从大环境来看,受到全人群寿命在增加,人口老龄化在继续,医药行业在任何一个成形的经济体依旧会是一个支柱的产业。而从整体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根据IQVIA数据,从研发投入来看,投入金额的绝对值是在逐年增加的,增速在2020年达到最大,而后有所放缓。2022年大型医药公司的研发投入达1380亿美元,相比2021年增长了18.8%。

不过,对于企业而言,选对布局赛道也较为关键。陈智胜也强调,2023年全球生物技术主流趋势在于选对赛道。一方面,CMO崛起,合约生产设施的增长代表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策略有更加灵活的选择, 包括外包其药品生产。大型制药公司倾向于增加外包,包括研究、开发及生产;另一方面,一次性生产技术应用范围扩大。一次性生产技术正在加速取代传统的不锈钢生产技术,而当下一次性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仍在继续;此外,离岸外包需求激增。当下,生物制造的全球化和离岸外包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在主要市场及亚洲。

“从药明生物的新增项目类别来看,我们看到中国在ADC、双抗、多抗,以及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上面有比较大的突破。这其实与全球也基本上是类似的趋势,如此可以看出,现在中国Biotech公司跟海外的Biotech公司在商业模式上基本没有区别,大家做的项目也越来越像,这也是中国Biotech公司竞争能力提升的有力证明。”陈智胜说。

IQVIA数据也分析指出,从这两年全球在研管线的疾病领域分布来看,肿瘤领域仍然是研发重点,占所有管线的38%,且其过去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5%。在2022年,针对非罕见癌种的抗癌疗法管线扩展了7%,针对罕见癌种的研发管线稍有下降。神经学领域的在研管线占比仅次于肿瘤领域,占11%。该领域的研发集中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抑郁症等疾病上。此外,自2017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最高的是眼耳科疾病领域,为20.7%;其次是疫苗领域,年复合增长率达14.1%。

另外,从管线的研发技术来看,2022年有960种新一代生物疗法处于临床开发或监管审评阶段。自2017年来,这一类型的研发管线年增长率达到20%。其中细胞疗法占比最高,达到40%。其中包括217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或者自然杀伤细胞疗法。

陈智胜直言:在中外企业加速管线布局的趋势下,对于药明生物也有两方面的利好,一方面,客户为了保证项目成功率,往往会首选跟药明生物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客户项目原本仅面向中国,市场空间十分有限,但由于License out“出海”变成了国际项目,对于药明生物收入的贡献可能带来5-10倍的增长。

“去年我们大概有十几个这样的项目。80%中国Biotech和海外公司交易的背后,CMC和生产部分是药明生物服务。”陈智胜说。

Biotech穿越周期成趋势

在诸多创新管线的布局突破下,随着疫情的远离和穿越周期的影响,生物制药行业在短暂的蛰伏后,何时迎全面复苏的“春天”也被持续关注。

为了推动“春天”加速到来,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发力。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消费加速转型,这些将催生产业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陈智胜表示,从最近的趋势也能看出,无论是中国Biotech被跨国企业收购,还是越来越多的中国项目License out,都是对中国生物技术行业的一个巨大认可。前几年,每年只有个位数的交易,在2023年交易数量显著提升,这也意味着跨国公司认为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有能力做出钻石一样的项目,所以很多人都到中国市场来“淘金”。

“这实际上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帮助中国Biotech解决了资金的问题,不需要通过融资的形式获得资金。二是客户获得了资金支持以后,会推进更多的研发项目。”陈智胜说,中国Biotech公司通过License out交易获得了资金支持,这些钱又能在中国转起来,推动中国Biotech企业有底气进行更多的项目。从市场观察来看,如果是ADC公司或者新成立的公司,目前也能获得较多的融资。

另外,从海外市场看来,投融资回暖情况也较为显著。陈智胜进一步介绍,近期在JPM大会上,会见了80家公司的CEO,其中有10家公司都是在去年12月份获得了融资。而在最近这一周,药明生物也收到了很多客户新签项目的需求。背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市场投融资确实在恢复,以及就是加息的预期结束,业内希望减息的呼声增加,而一旦减息对Biotech肯定是好事。

在市场大环境趋好的大前提下,也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医药研发是个耗时长且风险大的行业。而在当下的环境下,企业在研发资源投入时,相较于直接缩减开支的决策,不如更加精益化地评估管线的商业前景和投入产出。

“医药行业新的增长点还是来自于差异化的价值提供,来自于推动行业进步的突破性创新,其中包括围绕临床需求的产品和发展赛道的创新、服务方案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单纯的产品创新实现增长的难度无疑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认为,外延式创新和创新模式的重新组合将必然是市场的新增长点。”该分析师说,在“寒冬”之下,企业需要通过提升其创新和研发能力来捕捉新的市场机会,顺行行业转型的同时,更要形成和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生命健康行业还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未来五年内复合增长速度将重新回到5%以上。据上市企业不完全统计,2022年行业研发投入已经突破千亿规模,由此可见生物经济时代正式到来。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