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15秒,这个短片告诉你“粤”光的魔力 | 岭南山海志④

南方plus  
2023-09-29 18:22:43

1695983042043.png

  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东西接受过最多次的凝望?

  那一定是月亮,

  诗仙在床前望过,

  嫦娥携玉兔奔过,

  猴子在井边捞过,

  万物生灵沐浴过。

  弯弯的月牙勾起长长的相思,

  思念注满,

  便是团圆。

  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

  总有一轮高悬的明月,

  咏叹着团聚,

  守望着家园。

  广东,

  “中国第一侨乡”,

  祖籍是这里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

  占全中国总数的2/3以上。

  如果月亮是“思念中转站”,

  这片北枕五岭、南濒海洋的土地,

  总被寄情与向往。

  “粤”光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这个短片将试图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新月

  明月如素笺,尽诉游子意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这片土地,“七山一水两分田”,毗邻港澳,江海合奏,孕育出兼容并包又开放务实的精神气质。

  秦汉以来,中原汉族南迁于此,与土著居民融合,逐步形成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多地少的矛盾越发尖锐,只能继续朝南,一路向海。

  彼时世界,风云激荡,来自西方的殖民者,先后在东南亚等地开辟商埠,作为中国“南大门”,广东首当其冲,加之有生计之困,不得不放手一搏,渡海“过番”。

  劈波斩浪、他乡求生,无异搏命。

  子孙们至今传说祖辈的壮举——他们“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活都愿意干”,稍有余钱,就会寄回家中。

  19世纪后期,很多东南亚侨胞的聚居地既无银行、也无邮局,便由往返家乡和南洋之间的老乡把兼有寄钱和传情功能的信件捎给亲人,这种“多功能”信件,就是“侨批”。

  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侵略战争,南洋各地相继沦陷,侨批邮路被日军掐断,信息无法传递,侨汇无法寄回,大洋彼岸的侨胞只能望洋兴叹,心急如焚。

  在这种境况下,“东兴汇路”出现了。一批又一批“送批人”冒着生命危险,将来自东南亚的侨批转运往广西、广东、福建等地,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东兴侨批交接点为抗战输送物资超百吨。

  这条汇路,“送批人”赵开钳走了无数回。

  为保护抗战物资,他还险些牺牲自己尚在襁褓的亲生女儿,个中艰辛,怎一个“难”字了得。

  “批”一封,银几许,跨越山海,批在人在,望月思乡,尽诉衷肠。

  ▏上弦月

  明月如扁舟,满载赤子心

  江门台山的石花山景区,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双层六角亭——飞虎亭。

  这个“飞虎”,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飞虎队”。

  说到此,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陈纳德或“驼峰航线”。

  但也许你还不知道,陈纳德手下26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九成以上是美籍华裔,且绝大多数祖籍江门。

  其中的关键人物余新贤,就是江门台山人。1942年,他带领一支华裔平民技术员队伍加入“飞虎队”。

  紧随其后的还有其堂弟余新振、余新伦、余新伟,成就了“一门四飞虎”的佳话。

  九一八事变后,像余新贤这样的爱国华侨不计其数。

  带着刻骨铭心的赤子情怀,应着血肉相连的声声召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救国浪潮。

  有的省吃俭用,捐输救国——

  暹罗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领导侨胞捐款超600万元法币,遭日伪暗杀临终前,他留下“中国必定胜利”的壮志豪言;新加坡华侨郑潮炯甚至将未出生的儿子卖掉,换得80元支援抗战,后幸得周恩来总理的关怀,才得以一家团聚。

  有的毅然归国,奔赴前线——

  年仅15岁的缅甸华侨少年颜生,上战场前写信安慰母亲“要为有一个孩子能回国效力、杀敌救亡而高兴”;美国归侨黄毓荃,在淞泸抗战中凌空迎击日机,不幸坠毁身亡,用生命写就中国空军为抵抗外侮而英勇献身的壮举。

  那些风起云涌的日子,人们仰望着同样的明月,守护着同样的家国梦想。

  ▏满月

  明月如灯塔,照亮同心路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海外游子归心似箭。几年间,钱学森、华罗庚、梁思礼等一批留美学子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母亲怀抱。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6年8月,回国工作的华侨、留学生多达23万人。

  20 世纪 70 年代,归侨叶佩英录制歌曲《我爱你,中国》,唱出无数海外赤子心声,迅速走红大江南北。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春风荡漾,海外关系渐渐回暖。1979年初,广东省向中央提出创办经济特区,正是基于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独特省情优势。

  从此,千万侨胞及港澳同胞与家乡人同心同德,为实现强国梦而倾情投入。

  他乡再好,始终不是故乡。

  “送炭翁”来了,企业家田家炳、李嘉诚、曾宪梓等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捐赠公益及交通项目超4.5万宗;“领头羊”来了,泰国侨商谢国民拿下“中国0001号外商”, “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白天鹅”来了,珠江畔的白天鹅宾馆引领广州酒店服务业的变革,“招手即停”的出租车经营模式火遍全国……数千万海外侨胞率先投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理念以及国际化的视野。

  粤侨为“桥”通四海。

  侨胞们还助力中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推动“广东制造”走向全球,弘扬中华文化,“牵线”民间外交。

  新时代新征程,广东勃发新气象——

  看过世界的人,最想回家;看过世界的人,也更明白如今粤港澳这片土地有多“热”。

  在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的文艺汇演上,888架无人机在赤坎华侨古镇的上空拼出“汇聚侨力量 圆梦大湾区”,这是热情饱满的号召,是双向奔赴的承诺,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愿景。

  此刻粤港澳大湾区,人人心念团圆“月谱”,奏响同心之歌。

  值此中秋,品茗赏月,舌尖是故土的意蕴悠长,眼前是团圆的温柔时光,心中是圆梦的激情滚烫。

  人是家乡亲,粤是故乡名。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