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第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东盟与中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到2023年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分别简称:东博会、峰会)的举行,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已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对外投资目的地,双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而在产业合作中,双方也正在从传统领域拓展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
2023年9月16—19日,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东博会聚焦“和合共生建家园,命运与共向未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打造经济增长中心”这一主题,全面升级永不落幕合作平台,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
今年是东博会和峰会2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据了解,中国与东盟贸易额20年间增长了16.8倍,累计双向投资总额超过了3800亿美元。10年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秘书长姚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东盟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002年的6.1%上升到去年的21.5%,在全球经济乏力的背景下依然实现了贸易投资逆势攀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下简称:RCEP)生效实施也为中国—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叠加效应。
他指出,在中国—东盟长期合作以及RCEP生效实施的叠加效应下,2022年,中国对包括东盟在内的RCEP其他14个国家贸易12.9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7.5%,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0.8%。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增速超过两位数的达到了8个,其中对印尼、新加坡、缅甸、柬埔寨、老挝贸易增速均超过了20%。2022年11月召开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还已宣布共同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建设。“这些政策利好的方向,可以预计未来中国—东盟地区在经贸往来将更易深入,经济增长更为看好。”姚歆认为。
三大经济片区成为集中签约项目主要来源
“终于又能线下自由重聚了”,这是几乎所有受访境外参展商和嘉宾共同的感受。
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本届东博会和峰会境外客商全面恢复线下参展,共有近2000家企业参展,比上届增长18.2%。期间围绕电商、环保、蓝色经济等相关热点领域举办19个高层论坛,深化中国同东盟国家在可持续和低碳等领域发展合作。
据了解,本届东博会共组织签订投资合作项目470个,总投资额4873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比超过65%,活动场次、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和制造业投资占比均创历届新高。
姚歆认为,从制造业的高占比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在制造业投资领域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在RCEP协定下由于原产地累积规则,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与重塑提供了新的机遇,再加之东盟国家需要发展制造业,提升制造能力,吸纳更多就业,这些因素促成了制造业成为投资比重最高的行业。
9月17日,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签约仪式举行,共筛选组织现场集中签约项目184个,其中投资合作项目170个、国际贸易和“走出去”国外投资项目14个。这些项目平均投资额18亿元以上,比上届同比增加3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7个,投资额占比52%。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三大经济片区成为本次集中签约项目的重点来源。
从区域来看,依托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主动承接外国投资及国内重点区域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上述签约仪式上集中签约的投资合作项目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投资项目65个、投资额占比22%,长江经济带企业投资项目55个、投资额占比43%,京津冀企业投资项目24个、投资额占比20%。
“长江经济带项目比重最高,是因为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好,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此外,此次粤港澳大湾区也是新的看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也在推动与其他区域的双向经贸合作,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在东盟地区投资比重增加就是个明显的信号。”姚歆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过去三年,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及部分下辖地市均曾利用东博会平台举办多场经贸投资推介活动及项目签约,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好平台。
“先知先觉就找到先机”
“我们都知道今年峰会对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复苏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老挝信息和通信技术商业协会主席、老挝Datacom集团董事长塔农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峰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合作平台,它在不断地促进着RCEP的实施,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看到第二个阶段的实施成果和合作新高度。
“RCEP正式生效是新加坡和本地区商界非常欢迎的事情。”在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执行总裁郭柄汛看来,RCEP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而峰会则是RCEP形成过程中建立的重要平台。通过RCEP,区域供应链将进一步加强,有助于区域贸易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扩大贸易和区域之间原产地规则的使用范围;其次,RCEP的各种承诺也能在电商各种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中有更多作为;此外,RCEP还是通向最终形成亚太自贸区的一步。
“哪怕现在环境有各种的障碍,但我们追求地区共同繁荣的决心不变。RCEP在新加坡得到通过和批准,我们也会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整合,政府会有更多的作为。”郭柄汛直言,对于整个商界,RCEP重申了要促进一个自由、开放的贸易环境。新加坡很高兴和中国一道有效地执行RCEP,让中新两国成为全方位、高质量的、面向未来的合作伙伴。
不难看到,RCEP在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开发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和促进各国间扩大贸易投资等方面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会长卢成全更是在9月17日举行的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暨纪念峰会20周年大会(下简称:20周年大会)上建议,RCEP15个成员国中10个东盟国家内的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先知先觉就找到先机,不知不觉就会错失良机。因而,他们关注东盟成员国通过协商会、工商会等不同的方法和渠道,为商家、投资者和政府搭建好沟通对话的桥梁,让这些中小企业能够把握RCEP机遇,促进开放合作、共商共赢。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需要探索新模式
虽然过去三年各国的经济都受到疫情冲击,但是中国—东盟地区依然实现了贸易投资的逆势攀升。
老挝总理宋赛·西潘敦在20周年大会上提出,希望老挝的商务部门能够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个平台,把握机会,加强与区域各国在商务、投资、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优势和RCEP协定,达成各方面的合作,使得利益最大化,推动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当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正在全面推进,如何促进3.0版的建设也是本届东博会和峰会主题的重要部分。
郭柄汛建议,接下来重点领域应当是顺应世界潮流,探索新领域,例如数字及绿色经济中的跨境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他还提出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以及采取相关措施鼓励投资者参与中国的各种创新。根据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些政策有助于各国提前应对监管要求,有效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这不仅可以降低风险,还可以吸引负责任的投资者,最终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
“我们考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不能只考虑中国和东盟,要放在亚欧非的产业链当中,这样看会一定程度上减缓顺差、逆差的问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所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在20周年大会上还进一步强调,RCEP一定要为适应未来的发展,或者现在的变化要预留空间,这样有助于更大地扩散经济增长的活力,也能非常有效地应对所谓的脱钩、断链的风险。
翟崑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有它的特点,东盟要做增长中心也有它的特点。过去的模式已经不适宜了,东博会和峰会包括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都是为了找到支撑未来中国—东盟新发展的框架和模式。这个新模式无非要能够适应低碳化、数字化、合规化、ESG和民生化等等,在上述基础上再做设计会更好一些。此外,中国本土有很多园区,在海外也有许多园区,通过“两国双园”等模式尝试以全产业链的方式将不同的园区进行配置,这是未来发展模式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