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参与全球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9-19 05:00:00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即将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发起反补贴调查,预计启动调查后9至13个月内做出初步裁决。这项调查短期内对中国车企在欧洲的销售影响不大,但反映了欧盟保护主义上升的势头。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迄今在欧洲销售的新电动汽车中,中国品牌份额较小,而且国产新能源车出口欧盟售价普遍高于国内,“通过补贴获得价格竞争优势”的说法并不成立。欧盟中国商会随后也声明,中国电动汽车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不断创新,并在激烈的中国本土市场中累积出了整体产业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凭借所谓巨额补贴而形成的。声明敦促欧盟不应随意动用单边经贸工具,来阻止或提高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在欧发展和经营成本。

全球电动车产业目前是保护主义高发的领域。因为汽车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支柱和优势产业,电动汽车则是一个可能取代传统燃油车的新兴产业。由于中国企业勇于冒险和创新,以及我国消费者乐于接受新事物,中国电动车产业实现了更快发展,并建立了全产业链优势,这给欧美企业带来了压力。为了避免传统燃油车优势被削弱,并建立自身电动车的全球竞争优势,欧美不得不陆续实施保护主义,以确保产业在新旧交替时本国汽车支柱产业仍能屹立不倒。

2022年,美国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宣布为每辆电动车提供最高12000美元的补贴,前提是车辆必须在北美组装,而且其电池(及原材料)的关键输入源,必须来自可信的贸易伙伴。法案将中国供应链排除在外,但欧洲利益受损可能最为严重,因为法案会进一步加速欧洲企业的外迁,动摇欧洲的工业基础。欧美就此产生的争议仍然没有结果。

欧盟针对中国车企的调查据信主要由法国推动。法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边缘化地位,法国将电动汽车产业视为推动绿色转型和再工业化的战略产业之一,计划在本土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体系,并提出了“法国2030”目标,包括制定了国家电池战略以及2030年前实现每年生产2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法国希望通过保护主义,确保法国电动车在欧盟市场内的成长性与竞争优势。

德国政府刚刚宣布一项价值1100亿欧元的激励计划,为德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提供支持。德国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落后,但采取了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模式,加速学习和追赶,包括投资中国电池企业、购买小鹏汽车股份等,博世、采埃孚、大陆集团等德国主要汽车供应商,也希望与中国电动车企合作,以便构筑在新产业时代的竞争优势。

电动汽车作为一项潜在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球各国工业化以及供应链安全争夺的目标。除了欧美保护主义政策外,巴西、土耳其、印尼等大国,也利用关税或税率等手段鼓励国产化。中国应该加强与欧盟沟通,但对于任何打击中国汽车出口的政策应该加以反击,以维护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但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大国,应该鼓励中国车企跨国投资设厂,通过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巩固中国产业链优势。

自建昂贵的供应链以及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会导致欧盟企业生产成本过高,过高售价会影响电动车在欧盟的普及,缺乏规模效应则意味高成本,且无法更快实现技术迭代。欧盟电动车也将在保护圈外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彻底出局。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大众市场,从长期看,保护主义只会保护落后。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优势来自残酷的市场竞争与技术创新。除了整车外,中国产业链企业也通过规模化生产、快速技术迭代以及大量客户应用数据,积累了技术优势,既包括电池等零部件或材料,也有智能汽车软件等方面。面对保护主义抬头的全球市场,我国企业应该利用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的优势,不断创新,加强与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推动电动车全产业链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