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 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
受房地产投资下行拖累,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出现少见的负增长。另外,受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等影响,民间投资存在信心不足、意愿不强的现象。
该通知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重要作用,力争将全国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合理水平,带动民间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意愿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提升。各省级发展改革委要明确本地区民间投资占比、民间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工作目标,分解重点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压实各方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该通知还指出,将在交通、水利、清洁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设施农业等领域中,选择一批市场空间大、发展潜力强、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细分行业,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组织梳理相关细分行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要求、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等,向社会公开发布,帮助民营企业更好进行投资决策。
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民间投资有关情况。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主持发布会,并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韩志峰,出席本场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通知指出,鼓励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荐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促进资产类型多样化,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投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提升再投资能力。各省级发展改革委要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重点围绕前期手续完善、产权证书办理、土地使用管理等方面,帮助落实存量资产盘活条件,支持更多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韩志峰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表示,经过多年投资建设,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优质存量资产。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对于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以及防范政府债务风险、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韩志峰指出,基础设施REITs是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效连接了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既是基础设施领域也是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它的推出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向证监会推荐35个基础设施REITs项目,其中包括4个扩募项目;已上市项目共32个(含扩募)、涉及28个REITs产品,发售基金975亿元。其中,京东仓储物流和东久新经济产业园是民间投资项目,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但总的看,民营企业REITs的项目数量还比较少、资产类型还较为单一,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项目申报工作要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去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参与基础设施REITs试点,提升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REITs试点的积极性。
韩志峰表示,目前,民营企业基础设施REITs项目上市数量不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客观上看,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有限,基础设施领域的民间投资项目整体数量较少,占比较低。从主观上看,基础设施REITs是一项创新的金融工具,刚开始推行时,部分民营企业还存在观望心理,接受新事物有一个过程。
韩志峰进一步指出,近期民营企业发行基础设施REITs的热情明显提升、申报的项目数量明显增多,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证监会将发行基础设施REITs的行业领域拓展到消费基础设施,而民营企业持有运营的购物中心、百货商场项目数量较多,这为他们更好参与基础设施REITs奠定了较好基础。二是首批REITs项目上市已两年多,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REITs的认识程度有了提升。三是着力加大基础设施REITs的前期辅导力度,帮助项目尽快具备申报条件。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先后组织召开16场开门办公会,邀请证监会债券部、沪深证券交易所及有关专家参加,对71个项目进行了集体研讨,其中包括19个民营企业项目,涉及购物中心、光伏风电、大数据中心等多种资产类型。
韩志峰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始终重视并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盘活存量资产工作。一是鼓励民营企业用好基础设施REITs等创新工具,盘活自身现有的存量资产;二是鼓励民营企业优化发展模式,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在不增加负债率的基础上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投向新能源等发展空间较大的行业领域;三是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并将基础设施REITs作为投资退出渠道之一,努力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