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集团邓斌:市场波动、利率下行 4.4万亿资金如何穿越周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方海平,孙诗卉   2023-06-09 05:00:00

资本市场经历了动荡的2022年,大部分资管机构遭遇了程度不同的“创伤”,但是保险资金作为期限长、体量大的资金类型,在投资上其独树一帜的战略指导和配置安排,一些机构也精准预判和把握了市场节奏。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对话资管30人”栏目专访了平安集团首席投资官邓斌,邓斌坦言其对平安集团在过去一年中投资总体表现和操作“比较满意”,并详细介绍了其去年在债券配置和股票投资上的操作,从中可窥大体量资金配置背后的思路和逻辑。

平安集团2022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安2022年净投资收益率达到4.7%,提升0.1个百分点,近10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5.5%。截至2022年底,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近4.3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5%。

邓斌。资料图

“在把控市场节奏上有加分”

《21世纪》:请总结性介绍一下平安最近一年在投资板块上的表现和主要策略。

邓斌:整体上,平安作为规模较大的险资,资产配置须跟随国家战略,发挥险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属性,比如持续购买政府专项债来支持经济项目建设,同时也会根据国家政策将资金投向科技、新能源、碳中和、消费、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推动的板块。

从总体配置来讲,固定收益投资在险资中占据约七成,是险资投资的压舱石,今年国家共计有3.8万亿的专项债,给予了我们很好的配置长债的机会。另外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不动产和权益也属于我们重点关注的配置类别。对于权益资产,目前公司总体权益资产配置力度相对温和,面向未来,权益投资带来合理回报的确定性较高。

近期的具体做法上,2022年的资本市场应该说是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我们在利率下行的时期,着重抓住了国家大量发债的机遇,大幅度加杠杆,提前配置未来的现金流,使得我们在债券配置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们2022年年初的预算。

今年情况也类似,年初就在未雨绸缪,应对利率下行,主要抓大量发行长久期利率债、专项债的机遇,上半年到现在为止,债券配置上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全年配置计划。这样做的好处是为我们稳定现金流提供最好的保障。

另外,从股票市场来看,我们在去年9月份时判断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相应的权益市场也会向好,因此提前做了相应的配置调整。

《21世纪》:所以你对你们在这一年的投资操作表现是满意的?

邓斌:对。现在来讲我觉得是比较满意的。我们有一个自己内部的考核机制,就是自己内部审视我们的战术配置能否超越战略配置的一个标尺。也就是在当年的市场行情下能跑出多少,战术配置实际的是不是能够跑得更好,现在我们的战术配置是超过战略配置的表现的,说明我们在把控市场节奏方面是有加分的。

2022年应该说大资金都不太好,因为这个市场是系统性的,但是相对而言,我们取得了比较稳定的成绩,在同业对比中相对我们感觉还是不错的。

保险资管行业五大变化,如何应对?

《21世纪》:近几年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负债端和资产端各自出现了哪些新的机会和挑战?

邓斌:保险行业确实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是2018年回国的,这5年下来保险老三家管理的保险资产增长了70%,所以第一大变化就是规模增长得非常快,本身体现了老百姓对于保障的需求是在不断的增长。同时,与此投资管理方面,整个保险资管行业的专业化和成熟度也越来越强。

第二个变化是负债端成本变化。目前整体市场利率下行趋势对传统的长期保险险种的销售带来一定挑战,传统保险产品利率下调,短期内可能对销售有一定影响,但是长期来看,一方面这一利率水平相对来说仍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的保险市场的持续过程还很长,因为真正的保险渗透率在全球来讲不算高。老百姓依然存在长期财富管理及具有一定保底的稳健投资需求。所以负债端的问题我并不担心。

第三个变化或者说挑战是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带来的。当前行业和公司都面临一个课题,那就是如何在偿二代监督框架与新的会计准则下,同时兼顾应对多维度、多方面的要求?具体包括如何满足股东对资本回报的要求、如何应对偿付能力监管变化的影响,如何平衡长、短期业绩的需求,以及如何平衡收益和波动的需求。举个例子,我们在计算综合投资收益率CII时,要不要包含OCI债券的市值变动部分,这些都是新的问题。

第四个变化是保险资金海外投资渠道明显拓宽。近年来,沪深港通、RQDII、债券通等海外投资新渠道新工具的出台,对保险资管是新的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方面,该类渠道和工具扩大了保险资金投资版图,我们能投到海外去。但与此同时,投资国际市场,需要我们的投资团队对海外宏观、政治环境、市场、风险和投资产品等各方面,都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这是新的挑战。

最后,信用风险仍是当前资产端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21世纪》:应对新的变化中的投资环境,对于预判能力和创新要求就更高了,你认为我们具备相应的能力吗?

邓斌:虽然市场在变,但平安一直在前瞻性地构建四大能力,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二是风险管理能力,以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三是服务创新能力,即提供更个性化、更高效的保险资产管理服务;四是合作共赢能力,具体指与更多的伙伴共享资源,共同开拓市场。

举个例子,我们去年做了一些海外人民币产品的投资,在美国加息而人民币国内利率偏稳定的背景下,通过找国际大型银行发人民币债,再加上结构性设计,通过这样的业务创新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而这样的创新背后有赖于平安的整体优势,一方面我们有非常好的宏观分析能力,和非常稳健的双哑铃资产配置架构,和非常强的投资执行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去年那么困难的环境下,在同业中取得相对不错的投资业绩;另一方面,我们还有经验丰富的FOF/MOM团队,以及行业领先的KYMF(Know Your Managers and Funds)系统,能够确保我们持续挑选到全市场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为我们管理资产,使得我们长期跑赢市场、获得超额收益。

《21世纪》:当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中特估”,你如何理解看待这一概念,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邓斌:过往看,中国有很多优质的上市公司,他们经营稳健、盈利能力出众,但股价始终未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中特估体系的资本市场是基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该体系是为更好地体现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特色和投资价值,是价值发现、估值回归的结果,是市场对经营良好、有持续稳健现金流的优质企业的认可。

我们也看到今年市场对于“热点”的炒作,一季度出现很大涨幅,现在又回撤了,不排除有一些搭概念顺风车的企业,但是“中特估”下面还有一大批是真正的有真金白银现金流盈利能力的企业,那么未来他们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所担负的责任和角色也会更加有战略意义。我认为这个里面是一个长期性的意义商机所在。

“下半年资本市场仍有机会”

《21世纪》: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形势和利率水平?

邓斌:我们对经济修复保持乐观,目前第一波政策红利的效果已经显现,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政策出台,这些政策将对提升信心、激发需求起到更有针对性、更为积极的作用。

往后看,我们预计后续国内消费将持续恢复,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整体看,当前利率水平处于今年利率波动区间的下沿,往后看,如果外部需求不出现大幅回落,内外部经济体的信心逐步回暖,利率中枢有望触底反弹。

《21世纪》:如何看待今年的股债市场,在这样的判断下,你们长期、中期、短期的资产配置策略是怎样的?

邓斌:首先我简单介绍我们的“穿越朱格拉经济周期的三维战略资产配置体系”,目的是穿越朱格拉周期,实现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维度是自上而下,依据负债特性、存量资产,以及政策约束、能力约束、市场约束等相关约束,形成自上而下的大账户优化方案。第二维度是自下而上,每个账户的特性不同,子账户之间各自配置加总来正好等于自上而下的结果。第三维度是长期资产负债联动模拟,做到以二十年为投资周期的长期资产负债联动模拟,使我们有信心,在二十年之内、大概率的情况下我们的资产投资可以覆盖负债成本,产生利差盈余。

其次,我们对经济修复保持乐观,预计后续国内消费将持续恢复,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4月份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认为当前国内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我们觉得下半年的资本市场仍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再者,险资投资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的收益,险资长期收益的主要来源是战略资产配置,其次是战术配置和择券产生的超额收益。对于平安这样的超大型资金而言,战略配置的效益更加凸显。

在配置上,资产负债匹配、减小久期差是长期的核心战略,因此,长久期,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仍然是首选资产类别。其次,中国未来经济会有长期的稳定增长,因此,权益市场会带来穿越周期的增长效益。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优质的收租物业和非上市股权都是我们未来配置的重点方向。更加紧密的服务实体经济,形成金融与实体的良性循环。

(本文收录在《2023中国资产管理趋势报告》中,该报告将在2023年7月举办的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发布。)

全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