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钟雨欣北京报道
如何理解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本质?中国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质量?4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召开“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发布《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机制及实证分析》《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三项成果,聚焦数字经济这一新形态,总结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当前中国发展方式的积极转变。
数字经济正由“快速成长期”进入“成熟发展期”
“当前,数字经济正由快速成长期进入成熟发展期,追求更高的发展质量将成为新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何德旭在会上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
他介绍,数字经济以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的成熟应用与软件产业的快速兴起为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初创期,21世纪初,数字经济由形成到“全球化”发展。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大致在2017年左右进入成熟发展期。
具体来看,第一,快速量增阶段结束,稳定增长成为常态。2017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网上零售额增速明显下降。第二,发展空间得以确认,市场开拓力度加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快农村、县域等下沉市场布局。第三,存量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探索更加活跃。线上与线下、餐饮与零售、在线服务与本地生活等各种跨界融合。第四,应用渗透更加深入,深层影响开始显现。
“大量案例表明,新发展理念五个维度的核心要求正在数字经济产业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何德旭表示,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协调助力数字经济更平衡、更充分地发展,数字经济于自身领域实现绿色化、低碳化的同时,促进全社会节能环保。此外,数字经济适应和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以融合联通促进更广泛的共享。
他进一步指出,数字经济承担着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显著的“放大器”效应,能够增强经济运行的“韧性”。
《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税收制度与政府间税收划分、利率形成机制、专项债风险、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与此同时,中国数字经济也面临资本无序扩张与垄断、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性不足、导致金融风险隐患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常态化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治理。
去年以来,平台经济监管转向常态化,多个会议和政策释放出利好信号。何德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应该更多地调动平台经济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细化的措施让常态化监管真正落地,提振平台企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数字经济从不同角度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质量
近年来,各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跃洲所著的《数字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机制及实证分析》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新技术新要素新基建三个不同视角,厘清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内涵,梳理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影响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高质量发展?蔡跃洲从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四个环节进行了分析。
从生产环节来看,至少有两条实现路径,一是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壮大代表了技术进步和新动能;二是产业数字化带来非数字部门生产效率的提升。
从交换(流通)环节来看,数字经济衍生的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借助数据要素中有效信息的提取,极大地降低了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供需间的匹配度。
从消费环节来看,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在匹配供需、提高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需求。诸如电商、网约车等通过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带来消费者效用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服务。
从分配环节来看,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创造出新型的灵活就业岗位,提高部分劳动群体收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商业化应用转型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岗位流失、结构性失业等,引发收入极化、收入差距扩大。
“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来看是由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的,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则是由数字技术的主要技术-经济特征、数据要素及相应的数据分析手段所决定的。”蔡跃洲说。
蔡跃洲还强调了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并主张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低复制成本、非排他性、外部性、即时性等技术-经济特征,是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实现价值创造能力倍增、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福利、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他同时指出,当前,正规的数据市场交易规模远小于数据要素价值。中国数据交易规模偏小的问题突出,公共数据的开放有待加强,跨境数据流动面临数据主权和国家安全的约束。
他建议,政府部门应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数据流动制度体系,优化数字经济活动治理监管,引导支持研发和数字化转型。产业界应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推动数字产业化转型。科技公司应发挥人才优势,布局前沿数字技术,提供数字技术支持、数据服务等等。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生产力变革,同时也对道德和伦理提出新的挑战。“人工智能不仅是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疑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部委员、研究员赵汀阳表示,“人的神话,或者主体性的神话,包括人工智能和基因科学的神话,隐含其中的可能是人类的悲歌。”
据介绍,赵汀阳所著的《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是一本科技哲学的文集,较为集中地探讨了现代人工智能的区分、本质、危险、可能的解决办法等问题。
赵汀阳重点强调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现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非常快,在此背景下,诸如‘做题家’之类的学习和研究模式会大大贬值,变成落后的、无效的知识生产。”
他同时指出,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风险,仅仅制定伦理规范是不够的。“伦理规范更多的是管‘君子’而难以管‘小人’,最终还是要靠法律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