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cancercare),我们关注与癌症相关的一切!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创新资讯栏目——21CC肿瘤情报,梳理一周肿瘤资讯,全面聚焦癌症防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君健康同行。
一、新药(新适应症/技术)获批
新一代ADC药物Enhertu在华获批
2月24日,根据阿斯利康官微信息,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联合开发和商业化的优赫得®(英文商品名:Enhertu® ,通用名: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本品单药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HER2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
DESTINY-Breast03试验显示,与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 相比,德曲妥珠单抗(T-DXd)在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和紫杉烷治疗的 HER2 阳性不可切除和/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2%(风险比 [HR] 0.28;95%置信区间 [CI]0.22-0.37;p<0.0001) 1。2022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SABCS)上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德曲妥珠单抗在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上均表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经盲法独立中心评审委员会(BICR)评估,与恩美曲妥珠单抗相比,德曲妥珠单抗中位PFS延长了22个月(中位PFS 28.8 vs 6.8个月;P < 0.000001)2。
百济神州PD-1在中国获批第10项适应症
2月24日,百济神州宣布其PD-1抑制剂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联合氟尿嘧啶类和铂类药物化疗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的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GEJ)的一线治疗。
本次获批是基于RATIONALE 305试验(NCT03777657)的期中分析数据。此前,RATIONALE 305试验的期中分析结果已在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胃肠癌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了口头报告。在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的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中,与安慰剂联合化疗治疗相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患者总生存期(OS)改善方面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中位总生存期(OS)为17.2 vs 12.6个月;风险比(HR)为 0.74(95% CI 0.59,0.94);P=0.0056,具有可控的安全性特征,未发现新安全性信号[vi]。该试验目前仍保持双盲状态,以评估意向治疗患者人群(ITT)的总生存期获益。
诺华乳腺癌治疗新药凯丽隆在国内上市
近日,诺华宣布其乳腺癌治疗药物——CDK4/6抑制剂凯丽隆(琥珀酸瑞波西利片)在中国正式上市。作为国内首个且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绝经前/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初始治疗的CDK4/6抑制剂,瑞波西利于2023年1月19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用药,作为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初始内分泌治疗,使用内分泌疗法治疗时应联用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动剂。
翰宇药业全资子公司原料药获得上市申请批准通知书
2月23日,翰宇药业全资子公司翰宇药业(武汉)有限公司的醋酸加尼瑞克原料药及卡贝缩宫素原料药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化学原料药上市申请批准通知书》,并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官方网站公示。
醋酸加尼瑞克是一种化学与内源性促性腺素释放素(GnRH)类似的十肽化合物,是 GnRH 的拮抗剂,其可竞争性抑制 GnRH 与 GnRH 受体结合,从而快速、可逆性地抑制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 LH 和促卵泡激素 FSH)分泌。醋酸加尼瑞克主要用于辅助生殖技术,主要作用是可以预防提早排卵,也能减轻或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
二、研发/临床/市场进展
远大医药全球创新RDC药物国内IND获受理
2月26日晚间,远大医药宣布,公司用于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EP-NETs)的全球创新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 ITM-11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的正式受理。这是远大医药在核药抗肿瘤诊疗领域的又一重要研发进展。
据悉,ITM-11是一款基于放射性核素偶联技术靶向杀伤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EP-NETs)的创新RDC药物。ITM-11目前已获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孤儿药资格,针对GEP-NETs适应症,ITM-11对比依维莫司(Everoliumus)的临床研究在海外已进入III期临床。资料显示, ITM-11使用的无载体177Lu的特殊性在于能够拥有更高的比活度和纯度,且具备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长半衰期杂质少,放射污染小等优点。
再鼎医药尼拉帕利最新临床研究数据公布
2月22日——再鼎医药宣布,将于2023年2月23日—24日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妇科肿瘤学大会上进行两场口头报告,重点展示则乐®(尼拉帕利)3期临床研究NORA的中期总生存期(OS)数据结果,以及3期临床研究PRIME中尼拉帕利作为维持治疗的事后分析。
3期临床研究NORA的中期OS数据分析显示,在中国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中,无论患者生物标志物状态如何,与安慰剂相比,接受尼拉帕利个体化起始剂量方案(ISD)维持治疗表现出了能够延长患者总生存期(次要研究终点)的有利趋势。
另一项口头报告将重点介绍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3期临床研究PRIME的事后分析,其结果显示,在新诊断的中国晚期卵巢癌患者中,相较于安慰剂,无论手术时机和术后残余病灶状态如何,尼拉帕利维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莫德纳与默沙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联合疗法获突破性疗法认定
2月22日——莫德纳和默沙东宣布,在研个性化mRNA癌症疫苗mRNA-4157/V940和可瑞达®(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默沙东的PD-1抑制剂)1的联合疗法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高危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完全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此次认定是基于KEYNOTE-942 /mRNA-4157-P201临床试验2b期的积极数据。
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是为了加速对治疗严重疾病的药物的开发和审评,认定条件是初步临床证据表明药物可能至少在一个临床关键终点上比现有疗法有显著改善。
诺诚健华和康诺亚合作开发的靶向CCR8单抗ICP-B05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2月24日,诺诚健华和康诺亚联合宣布,双方合资公司天诺健成研发的靶向抗趋化因子受体8(CCR8)单克隆抗体ICP-B05(CM369)在中国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ICP-B05是诺诚健华和康诺亚共同开发的潜在first-in-class药物,将开发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高发的晚期实体瘤,包括肺癌、消化道癌等。目前全球尚无CCR8靶向药上市。ICP-B05选择性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Treg,比其他免疫疗法更具特异性。ICP-B05与Treg上的CCR8特异性结合,并通过ADCC作用清除免疫抑制性Treg,以解除TME中的肿瘤抑制,而不对外周组织产生影响。
辉瑞双抗获FDA优先审评资格
2月23日,辉瑞宣布FDA接受其双特异性抗体elranatamab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用以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FDA同时授予此申请优先审评资格,并预计于今年完成审查。同时,elranatamab的上市许可申请(MAA)亦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接受。
Elranatamab(PF-06863135)是一款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与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它的一端与癌细胞表面的BCMA相结合,另一端与T细胞表面的CD3受体结合,从而激活T细胞杀伤癌细胞。Elranatamab是通过皮下注射治疗患者,与静脉注射相较,皮下注射较为方便,并可能减缓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潜在副作用的发生。Elranatamab获得FDA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孤儿药资格,用以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自FDA获得快速通道资格与突破性疗法认定(BTD),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三、肿瘤投融资与企业动态
百洋医药与北京诺华合作推广抗癌药维全特
近日,百洋医药与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诺华”)签署了《推广协议》,双方约定通过百洋医药进行的推广活动将指定产品(商品名:维全特)的推广和营销扩展到指定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和私立)和零售终端。
北京诺华授权百洋医药进行推广活动,百洋医药将指定产品(商品名:维全特)的推广和营销扩展到在指定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和私立)和零售终端(合称“特定推广区域”)。在协议有效期内,百洋医药应根据本协议的条款和推广计划,在特定推广区域内对使用商标的指定产品进行推广。
各方同意基于特定区域百洋医药在特定推广区域相关指定产品的销售金额及达成率计算整体推广服务费;在协议期限内,每三个月,北京诺华将为百洋医药进行的推广活动结算一次推广服务费。本协议自2023年3月1日生效,并于2025年12月31日到期,除非根据本协议条款而另行终止。
11.8亿美元,乐普生物、康诺亚与阿斯利康就ADC药物订立独家许可协议
近日根据乐普生物发布的公告,KYM Biosciences Inc.(简称“KYM”)与全球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已订立全球独家许可协议,以开发及商业化候选药物CMG901。
KYM是乐普生物与康诺亚成立的合营企业,由乐普生物及康诺亚分别持有30%及70%的股权,主要从事CMG901的开发及商业化。CMG901是首个在中国及美国均取得临床试验申请许可(“IND”)的Claudin 18.2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Claudin 18.2于胃癌、胰腺癌及其他实体瘤中的表达呈高度选择性及广泛性,是癌症治疗的理想靶点。
在签署许可协议后并在其条款及条件的规限下,阿斯利康将获授CMG901的研究、开发、注册、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全球许可,并须根据许可协议负责与其进一步开发及商业化CMG901相关的所有成本及活动。
根据许可协议并在其条款及条件的规限下,KYM将收取63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在达成若干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后,收取最多11.25亿美元的额外潜在付款。
新锐获得4000万美元A轮融资,推进NLRP3抑制剂后期临床
近日,纽约开发NLRP3抑制剂的领导者Olatec Therapeutics LLC宣布完成4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最终由Sanders Morris Harris(“SMH”)牵头完成。参与本轮融资的既有现有投资者,也有Sanders Morris Harris、Advention Growth Capital和公司各自确定的新投资者。收益将主要用于推进Olatec的先导化合物Dapansutrie进入后期临床开发。
丹擎医药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聚焦肿瘤药物
2月23日,北京丹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中国和夏尔巴投资共同领投。本次完成的Pre-A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完善公司的药物研发及转化医学平台,推进在研产品管线临床前研发。丹擎医药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癌症、炎症、血液、代谢疾病等领域的药物研发。其利用“合成致死”原理开发抗肿瘤药物,以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四、21CC一周观点
重磅ADC药物在华获批,能否改变我国乳腺癌治疗格局?
2月24日,第一三共与阿斯利康共同宣布,其联合开发推广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优赫得®(ENHERTU,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T-DXd)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单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这是优赫得®经中国药监部门授予突破性治疗认定并纳入优先审评审批后予以批准的首个适应症。
有临床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20年前谈及乳腺癌,很多人都会为之色变,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治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中国乳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已超过80%,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三甲医院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了90%以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一致。 “随着治疗技术发展和创新药物的上市,我国乳腺癌治疗现状已发生巨大变化,可选治疗方案日益增加。比如,近些年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抗HER2药物、免疫治疗药物、ADC药物等的出现让患者有了更多、更新的选择。”
也是鉴于ADC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前,全球范围内诸多企业都在加速这一市场的布局。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截至2023年1月13日,全球共有15款ADC药物获监管部门批准上市,其中13款为传统小分子payload linker。在这13款产品中,毒素方面,MMAE/MMAF类有6款,喜树碱类、卡奇霉素类、Maytansine类各有2款,PBD类1款;linker方面,采用可裂解linker的有10款,不可裂解linker的3款;偶联位点方面,通过抗体半胱氨酸偶联的有9款,赖氨酸偶联的4款。
许多本土创新药企也在有条不紊地探索ADC领域。2022年上半年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评述》显示,国内外多家药企的该类产品进入临床和临床前阶段,国内布局Trop-2 ADC药物的企业包括复旦张江、上海诗健、科伦药业、百奥泰及君实生物等。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有10余项,其中4项为国际多中心研究,4项为III期临床研究,如在既往接受过一线或二线全身化疗的无法手术或转移性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受试者中比较Dato-DXd与研究者所选化疗的开放、随机化III期研究(TROPION-Breast01)等。
放疗进入革新时代,CT-TOMO技术能否加速实现癌症“精准治疗”?
放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中国癌症负担重,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大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放射治疗,且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已贯穿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行业和患者对放疗效果的要求也因此日益提升。但中国肿瘤治疗中放射治疗贡献度仅21%,如何加速高端放疗设备落地,使得化疗设备看得更清晰、照得更准确,成为精准打击肿瘤的关键。
目前,主流的放疗设备是医用直线加速器、伽马刀、Cyber knife(射波刀)、Tomo Therapy(螺旋断层放疗)、质子重离子设备等。其中,TOMO是采用螺旋CT扫描方式治疗癌症的放射治疗设备,即断层放疗,也是目前可以一次完成全中枢照射,全骨髓照射和多个靶区的同时治疗的放疗设备。近日,中核安科锐发布了CT-TOMO技术,将螺旋CT影像技术引入放疗平台,有望开创诊断级别影像体验和个体化精准放疗相融合的全新诊疗模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樊锐太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放疗,一是要求精确,二是争取效率,力争单次大剂量提高,总治疗时间缩短,让患者更安适。但如果单次大剂量给得不正确、不精确,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过去,我们在给患者进行放疗时,总会出现一些误差,包括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等,因此这些误差如何降到最低?肯定是需要Online在线的方式。而以前在技术上只有MV级的三维图像,KV级的只有二维图像。我们需要更高端的技术,以提高化疗的精准性。”樊锐太说。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物理科主任白彦灵教授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原来一台TOMO治60个病人需要10多小时,而使用CT-TOMO技术可以实现10小时可以治百人的目标。这也是由于过去TOMO工作效率低,不能作为放疗的“主力”,只能作为补充。而CT-TOMO技术的出现,有望在效率打破传统,将成为化疗的主力手段。